|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冻土路基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热棒技术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热棒技术在国外的应用 | 第13页 |
| ·热棒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 第13-15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室内热棒试验研究 | 第17-29页 |
| ·热棒的工作原理 | 第17-18页 |
| ·室内热棒试验方案 | 第18-21页 |
| ·试验目的 | 第18页 |
| ·试验装置及工作原理 | 第18-20页 |
| ·试验步骤 | 第20-21页 |
| ·试验数据的分析 | 第21-28页 |
| ·环境箱和煤油温度变化关系 | 第21-23页 |
| ·换热效率与温度差的关系 | 第23-26页 |
| ·热棒降温效果分析 | 第26-27页 |
| ·热棒金属外壳的热传导作用 | 第27-28页 |
| ·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多年冻土地区热棒路基温度场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 第29-42页 |
| ·青藏地区热棒路基病害调查 | 第29-31页 |
| ·道路状况调查 | 第29页 |
| ·手动动力触探测试 | 第29-31页 |
| ·多年冻土地区热棒路基试验路概况 | 第31-36页 |
| ·试验路段的地质概况 | 第31-32页 |
| ·试验路段的铺设 | 第32-35页 |
| ·热棒路基传感器的埋设 | 第35-36页 |
| ·数据分析 | 第36-40页 |
| ·0℃相变锋面深度随时间变化曲线 | 第36页 |
| ·热棒路基与一般路基温度最值对比 | 第36-37页 |
| ·周期温度作用下始终态温度差值 | 第37-38页 |
| ·等温线对比分析 | 第38-39页 |
| ·年平均温度对比分析 | 第39页 |
| ·热棒的工作周期分析 | 第39-40页 |
| ·小结 | 第40-42页 |
| 第四章 多年冻土地区热棒路基温度场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42-54页 |
| ·热棒路基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42-46页 |
| ·热棒路基的计算断面 | 第42页 |
| ·控制方程的建立 | 第42-46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6-50页 |
| ·热棒路基热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 第46-47页 |
| ·边界条件的分类 | 第47-48页 |
| ·边界条件的确定 | 第48-50页 |
| ·土体参数的确定 | 第50-53页 |
| ·小结 | 第53-54页 |
| 第五章 多年冻土地区热棒路基模拟结果分析及预测 | 第54-65页 |
| ·热棒路基模型的建立 | 第54-55页 |
| ·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 ·热棒路基模型的验证 | 第55-59页 |
| ·热棒的工作半径和间距 | 第59-60页 |
| ·热棒未来工作状态分析 | 第60-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第六章 热棒路基的设计 | 第65-71页 |
| ·多年冻土路基勘测与调查 | 第65页 |
| ·热棒路基设计原则及方案 | 第65-70页 |
| ·多年冻土的路基设计原则 | 第65-66页 |
| ·路基设计原则的选择依据 | 第66-67页 |
| ·热棒路基的设计 | 第67-70页 |
| ·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进一步的研究与建议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76-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