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1页 |
绪论 | 第11-24页 |
一、本论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本论题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学术前史 | 第12-18页 |
三、本文主旨、主要内容及创新 | 第18-20页 |
四、本文采用的理论和方法 | 第20-21页 |
五、关于城市适应的概念 | 第21-22页 |
六、有关问题说明 | 第22-24页 |
第一章 都市里的少数民族 | 第24-44页 |
一、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城市 | 第24-30页 |
(一)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概念 | 第24-25页 |
(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在城市中的快速增长 | 第25-30页 |
二、武汉的少数民族情况 | 第30-44页 |
(一) 武汉市少数民族基本情况 | 第30-31页 |
(二) 武汉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概貌 | 第31-44页 |
第二章 城市:陌生的世界 | 第44-54页 |
一、少数民族进城以前的生活 | 第44-48页 |
二、少数民族进城以前对城市的了解 | 第48-54页 |
(一) 少数民族流动者最关心的城市信息 | 第48-51页 |
(二) 少数民族流动者城市想象的误差 | 第51-54页 |
第三章 耐人寻味的文化震撼 | 第54-63页 |
一、若有若无的文化震撼 | 第54-55页 |
二、少数民族流动者的“文化减震” | 第55-61页 |
(一) “方言的差别”与“语法的差别” | 第56-58页 |
(二) 链式就业和群体流动的“文化减震”功能 | 第58-61页 |
三、对一个文化震撼特例的分析 | 第61-63页 |
第四章 基本的城市适应问题 | 第63-77页 |
一、生活层面的适应 | 第63-69页 |
二、经济层面的适应 | 第69-74页 |
(一) 从事民族特色行业 | 第70-72页 |
(二) 进入公司企业打工 | 第72-74页 |
三、心理层面的适应 | 第74-77页 |
第五章 冲突:适应前的“阵痛” | 第77-93页 |
一、文化冲突与城市适应 | 第77-79页 |
二、文化冲突的不同类型 | 第79-86页 |
(一) 偏见或歧视性文化冲突 | 第79-80页 |
(二) 民族性文化冲突 | 第80-83页 |
(三) 经济性文化冲突 | 第83-85页 |
(四) 规范性文化冲突 | 第85-86页 |
三、少数民族文化转型的两个要点 | 第86-93页 |
(一) 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的要求 | 第87-90页 |
(二) 适应法制化管理的要求 | 第90-93页 |
第六章 关系网络:重要适应策略 | 第93-134页 |
一、社会网络与调查方法 | 第93-95页 |
(一) 关系网络研究的重要性 | 第93-94页 |
(二) 关系网络的调查方法 | 第94-95页 |
二、差序格局理论适用性探讨 | 第95-103页 |
(一) 差序格局概说 | 第95-97页 |
(二) 差序格局与网络分析 | 第97-98页 |
(三) 少数民族流动者的差序格局 | 第98-103页 |
三、不同民族关系网络的差异 | 第103-123页 |
(一) 关系网络的结构比较:规模、密度和组合 | 第104-120页 |
(二) 关系网络的连接比较:强度、多元性、持久性和互换性 | 第120-123页 |
四、不同职业关系网络的差异 | 第123-127页 |
(一) 维吾尔族不同职业关系网络比较 | 第124-125页 |
(二) 土家族不同职业关系网络比较 | 第125-127页 |
(三) 不应忽视职业差异对关系网络的影响 | 第127页 |
五、关系网络与城市适应 | 第127-134页 |
(一)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与都市人社会网的比较 | 第127-129页 |
(二) 网络枢纽人物:适应的佼佼者 | 第129-131页 |
(三) 城市适应中“强关系的强度” | 第131-134页 |
第七章 城市适应机制 | 第134-150页 |
一、适应过程与民族同化 | 第134-138页 |
(一) 强化民族特征的群体力量 | 第135-136页 |
(二) 强化民族特征的生存策略 | 第136-138页 |
二、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适应模式 | 第138-142页 |
(一) 三种不同的适应模式 | 第138-141页 |
(二) 适应模式与归属感 | 第141-142页 |
三、城市适应机制 | 第142-150页 |
(一) 其他学者的相关研究 | 第142-145页 |
(二)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城市适应机制 | 第145-150页 |
第八章 适应与变迁 | 第150-157页 |
一、城市适应与文化变迁的关系 | 第150-151页 |
二、少数民族流动者的文化变迁 | 第151-157页 |
(一) 语言和风俗习惯的变迁 | 第152页 |
(二) 生计方式的变化及其带来的变迁 | 第152-154页 |
(三) 思想观念的变迁 | 第154-157页 |
第九章 双向适应:思考与实践 | 第157-163页 |
一、双向适应是少数民族发展的要求 | 第157-158页 |
二、双向适应是城市自身发展的要求 | 第158-159页 |
三、双向适应观念在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 第159-163页 |
结语 | 第163-167页 |
一、少数民族与汉族在城市适应方面的差异 | 第163-164页 |
二、普遍性与类型性:武汉作为研究样本的意义 | 第164-1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7-173页 |
附录: 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的城市适应访谈提纲 | 第173-1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