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1页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9页 |
·国外相关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15-18页 |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18-19页 |
·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 | 第19-21页 |
·研究方法 | 第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基础理论研究 | 第21-33页 |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21-27页 |
·文化的概念 | 第21-22页 |
·文化遗产的概念 | 第22-23页 |
·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概念 | 第2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遗产的概念 | 第23-25页 |
·主题公园概念 | 第25-26页 |
·遗产类主题公园的界定 | 第26-27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点 | 第27-29页 |
·无形性 | 第27-28页 |
·传承性 | 第28页 |
·社会性 | 第28页 |
·多元性 | 第28-29页 |
·主题公园的分类和基本特点 | 第29-32页 |
·主题公园的分类 | 第29-30页 |
·主题公园的基本特点 | 第30-32页 |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 第33-39页 |
·面临的问题 | 第33-36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形式 | 第33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手段 | 第33-3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 第34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旅游中的开发利用 | 第34-35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的关系 | 第35-36页 |
·面临的挑战 | 第36-38页 |
·人们的认同感 | 第36-37页 |
·关于合理应用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案例分析—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 | 第39-60页 |
·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现状分析 | 第39-41页 |
·公园建设概况 | 第39页 |
·公园项目建设概况 | 第39-41页 |
·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市场调研分析 | 第41-51页 |
·调研样本分析 | 第41-50页 |
·关于公园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50页 |
·关于寒窑遗址公园的市场号召力 | 第50-51页 |
·关于游客对寒窑非物质文化开发情况的满意程度 | 第51页 |
·非物质文化与西安曲江寒窑遗址公园的关系 | 第51-56页 |
·非物质文化对公园的影响 | 第51-55页 |
·公园对非物质文化的影响 | 第55-56页 |
·国外成功案例解析 | 第56-59页 |
·韩国江陵端午祭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56-58页 |
·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的启示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基于真实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遗产类主题公园中的应用探索 | 第60-75页 |
·树立合理的开发理念 | 第60-62页 |
·加强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 第60-61页 |
·加强政府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观念 | 第61-62页 |
·加强对遗产类主题公园中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与开发的理论研究 | 第62页 |
·充分吸取国内外保护开发的丰富经验 | 第62-65页 |
·在法律保障方面学习日本和法国经验 | 第62-63页 |
·在保护开发方面学习韩国经验 | 第63-64页 |
·在营销策略方面学习西安大唐芙蓉园经验 | 第64-65页 |
·基于真实性的非物质文化在遗产类主题公园中的应用思路 | 第65-73页 |
·遗产类主题公园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模式 | 第65-67页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和整体性 | 第67-68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分类评价及法律认证 | 第68-70页 |
·遗产类主题公园的产业创新 | 第70-72页 |
·非物质文化在主题公园中的表现形式 | 第72-73页 |
·本章小结 | 第73-75页 |
第六章 建议与展望 | 第75-77页 |
·研究建议 | 第75-76页 |
·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结语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
附录 | 第80-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