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一、辩证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二、比较研究的方法 | 第13页 |
三、历史分析的方法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控制股东及其相关概念辨析 | 第14-21页 |
第一节 控制股东的界定 | 第14-18页 |
一、控制股东界定的理论标准 | 第14-15页 |
二、关于控制的界定 | 第15-16页 |
三、控制股东的概念和存在的主要形态 | 第16-18页 |
第二节 控制股东与几个相似概念的区别 | 第18-19页 |
一、控制股东与控股股东的区别 | 第18页 |
二、控制股东与大股东的区别 | 第18-19页 |
三、控制股东与实际控制人的区别 | 第19页 |
第三节 我国关于控制股东的立法现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我国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之考察—以上市公司为中心 | 第21-30页 |
第一节 我国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现实情形 | 第21-25页 |
一、欺诈行为 | 第21-22页 |
二、关联交易 | 第22-23页 |
三、侵占上市公司资金 | 第23-24页 |
四、股利分配的不规范 | 第24页 |
五、利润操纵 | 第24-25页 |
六、再融资陷阱 | 第25页 |
第二节 我国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之原因分析 | 第25-30页 |
一、资本多数决原则的滥用导致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 | 第25-26页 |
二、我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导致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 | 第26-28页 |
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导致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 | 第28-30页 |
第四章 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内部约束机制 | 第30-39页 |
第一节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产生和发展 | 第30-31页 |
第二节 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概念和内容 | 第31-36页 |
一、忠实义务 | 第32-33页 |
二、注意义务 | 第33-36页 |
第三节 我国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理论依据 | 第36-38页 |
一、我国关于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理论依据的各种观点 | 第36页 |
二、事实上的诚信关系理论 | 第36-37页 |
三、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适用限度 | 第37-38页 |
第四节 我国关于控制股东诚信义务的立法现状 | 第38-39页 |
第五章 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行为的外部约束机制 | 第39-47页 |
第一节 分散股权,建立合理的股权结构 | 第39-40页 |
第二节 股东表决权相关规定的修正 | 第40-42页 |
一、授权公司章程对控制股东行使表决权进行限制 | 第40-41页 |
二、表决权回避制度 | 第41页 |
三、表决权代理制度 | 第41-42页 |
第三节 诉讼救济 | 第42-44页 |
一、股东大会决议无效或撤销之诉 | 第42-43页 |
二、侵害赔偿之诉(股东代表诉讼) | 第43-44页 |
第四节 控制股东滥用控制权的其他外部约束机制 | 第44-47页 |
一、累积投票制 | 第44页 |
二、异议股东股份收买请求权制度 | 第44-45页 |
三、股东知情权制度 | 第45-46页 |
四、少数股东权制度 | 第46页 |
五、信息披露制度 | 第46-47页 |
第六章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