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引言 | 第10-19页 |
·CO 在Pd 晶面吸附的研究 | 第10-14页 |
·CO 在DEFC 阳极Pd 催化剂上吸附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在酸性和碱性介质中DEFC 阳极催化剂的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CO 在Pd 金属催化剂上吸附的量子化学研究 | 第11-13页 |
·本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3-14页 |
·Ni–P 合金析氢催化活性的研究 | 第14-19页 |
·制氢催化剂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高活性电极材料的选择及性能 | 第14-16页 |
·Ni-P 合金电极的研究现状 | 第16页 |
·析氢催化机理 | 第16-18页 |
·本节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18-19页 |
2 理论基础和计算方法 | 第19-34页 |
·量子化学的发展 | 第19-20页 |
·密度泛函理论 | 第20-29页 |
·Thomas-Fermi 模型 | 第20-21页 |
·Hohenberg-Kohn 定理 | 第21-23页 |
·Kohn-Sham 方程 | 第23-25页 |
·交换相关泛函 | 第25-28页 |
·密度泛函理论的修正与扩充 | 第28-29页 |
·计算基组的选择 | 第29-31页 |
·基组选择的原则 | 第29-31页 |
·赝势法和赝势基组 | 第31页 |
·自然键轨道 | 第31-32页 |
·Mulliken 电荷分析 | 第32页 |
·前线轨道理论 | 第32-33页 |
·分子轨道对称性原理 | 第33-34页 |
3 CO 在PD 低指数晶面吸附的DFT 研究 | 第34-44页 |
·CO 的电子结构 | 第34-35页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0页 |
·CO-Pd(100)体系 | 第36-39页 |
·CO-Pd(110)体系 | 第39页 |
·CO-Pd(111)体系 | 第39-40页 |
·CO 在三个体系吸附强弱和活化程度的比较 | 第40-42页 |
·CO 在Pd 和Pt 的三个低指数晶面顶位吸附结合能的比较 | 第42页 |
·小结 | 第42-44页 |
4 NI-P 非晶态合金高的析氢催化活性的DFT 研究 | 第44-59页 |
·NI–P 合金催化析氢的研究现状 | 第44页 |
·影响析氢因素 | 第44-45页 |
·析氢机理 | 第45页 |
·研究方法 | 第45页 |
·实验部分 | 第45-4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5-46页 |
·电极的制备 | 第46页 |
·电化学测量 | 第46页 |
·电极的结构表征 | 第46页 |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46-4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8页 |
·实验结果 | 第47-52页 |
·计算结果 | 第52-58页 |
·小结 | 第58-59页 |
5 结论与展望 | 第59-62页 |
·结论 | 第59页 |
·展望 | 第59-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