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2页 |
Abstract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58页 |
第一节 晚全新世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 第15-25页 |
1.过去2000年环境变化代用指标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2.晚全新世近2000年重要气候事件研究 | 第19-24页 |
3.晚全新世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年纹层研究进展 | 第25-42页 |
1.术语 | 第25-26页 |
2.年纹层的形成和保存 | 第26-29页 |
3.年纹层的分类 | 第29页 |
4.年纹层证明 | 第29-30页 |
5.年纹层研究技术与方法 | 第30-35页 |
6.年纹层的应用 | 第35-42页 |
7.国内年纹层研究进展 | 第42页 |
第三节 稳定同位素与环境变化研究进展 | 第42-56页 |
1.大气降水稳定同位素研究 | 第43-48页 |
2.流域水体稳定同位素研究示踪和"三水转化"研究 | 第48-50页 |
3.湖水同位素变化研究 | 第50-51页 |
4.湖泊碳酸盐同位素 | 第51-56页 |
第四节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56-58页 |
第二章 区域概况和样品采集 | 第58-73页 |
第一节 研究区概况 | 第58-66页 |
1.柴达木盆地地质与地理环境概要 | 第58-59页 |
2.苏干湖盆地自然地理概况 | 第59-66页 |
第二节 样品采集与野外工作 | 第66-73页 |
1.苏干湖水样和表层沉积收集及流域水样收集 | 第67-68页 |
2.苏干湖岩芯钻取及岩芯特征 | 第68-73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73-87页 |
第一节 年代学研究方法 | 第73-79页 |
1.年纹层年代学 | 第73-74页 |
2.~(14)C测年 | 第74-77页 |
3 湖相沉积物U系测年 | 第77-79页 |
第二节 同位素分析方法 | 第79-81页 |
1.水体的氢、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79页 |
2.湖泊沉积物碳酸盐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 | 第79-81页 |
第三节 其他代用指标 | 第81-87页 |
1.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质含量 | 第81-82页 |
2.碳酸盐含量 | 第82页 |
3.外源碎屑含量 | 第82-83页 |
4.粒度 | 第83-84页 |
5.磁化率 | 第84-85页 |
6、矿物分析 | 第85-87页 |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 第87-127页 |
第一节 苏干湖年纹层年代序列的建立 | 第87-99页 |
1.年纹层证明 | 第87-92页 |
2.苏干湖年纹层年代和~(14)C测年对比研究及碳库效应校正 | 第92-96页 |
3.年纹层年代验证湖相铀系测年结果 | 第96-99页 |
4.小结 | 第99页 |
第二节 苏干湖流域同位素现代过程和沉积环境 | 第99-115页 |
1.苏干湖流域各类水体δ~(18)O和δD结果 | 第99-107页 |
2.湖水氧同位素平衡研究 | 第107-109页 |
3.苏干湖水位变动对湖水同位素的影响 | 第109-112页 |
4.苏干湖沉积物碳酸盐碳、氧同位素 | 第112-115页 |
5.小结 | 第115页 |
第三节 代用指标结果 | 第115-127页 |
1.苏干湖SG031孔同位素分析结果 | 第115-117页 |
2.年纹层厚度结果 | 第117-122页 |
3.烧失量结果 | 第122-123页 |
4.粒度结果 | 第123-125页 |
5.磁化率 | 第125-127页 |
第五章 苏干湖流域2000年水文与环境重建 | 第127-145页 |
第一节 2000年来气候环境变化框架 | 第127-130页 |
第二节 苏干湖流域晚全新世主要气候事件 | 第130-132页 |
1.中世纪暖期 | 第130-131页 |
2.小冰期 | 第131-132页 |
·世纪升温 | 第132页 |
第三节 区域气候对比 | 第132-141页 |
1.和敦德冰芯对比 | 第133-136页 |
2.和祁连山、柴达木盆地树轮记录点对比 | 第136-138页 |
3.和湖泊记录对比研究 | 第138-141页 |
第四节 晚全新世区域气候变化驱动机制探讨 | 第141-145页 |
1.和中国大气环流系统综合研究对比 | 第141-143页 |
2.和太阳活动对比 | 第143-14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5-149页 |
第一节 结论 | 第145-148页 |
1.年纹层年代学和厚度 | 第145-146页 |
2.现代同位素过程 | 第146页 |
3.晚全新世近2670年环境重建对比 | 第146-147页 |
4.晚全新世气候驱动机制研究结论 | 第147-148页 |
第二节 问题与展望 | 第148-149页 |
参考文献 | 第149-169页 |
个人简历 | 第169-171页 |
附录Ⅰ:中文图、表目录 | 第171-173页 |
附录Ⅱ:A list of Figure and Table | 第173-176页 |
致谢 | 第176-1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