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1-14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36页 |
| ·种子引发的内涵 | 第14-15页 |
| ·种子引发的方法 | 第15-21页 |
| ·液体引发 | 第15-18页 |
| ·固体基质引发(solid matrix priming) | 第18-19页 |
| ·生物引发(bio-priming) | 第19页 |
| ·膜引发(Membrane Priming) | 第19-20页 |
| ·水引发(hydro-priming) | 第20-21页 |
| ·影响引发效果的因素 | 第21-28页 |
| ·渗调剂 | 第21-22页 |
| ·渗透势 | 第22-23页 |
| ·氧容量 | 第23页 |
| ·引发温度 | 第23页 |
| ·引发时间 | 第23-24页 |
| ·植物种、品种和种批的最初质量 | 第24-25页 |
| ·种子吸水速率 | 第25页 |
| ·引发后种子含水量 | 第25-26页 |
| ·引发后的回干和贮藏 | 第26-27页 |
| ·引发后种子萌发的条件 | 第27-28页 |
| ·引发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变化 | 第28-32页 |
| ·酶活性及其代谢 | 第28-29页 |
| ·膜修复 | 第29-30页 |
| ·核酸和蛋白质 | 第30-31页 |
| ·打破种子休眠 | 第31-32页 |
| ·种子引发研究进展的评述 | 第32-36页 |
| ·我国需要研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引发方法和技术 | 第32-33页 |
| ·引发缩短种子的贮藏寿命,需进行系统的田间检测 | 第33页 |
| ·引发种子生理生化特征需深入探讨,以揭示引发效果机制 | 第33-34页 |
| ·引发技术在牧草中的研究与应用较少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6-38页 |
| ·实验材料 | 第36页 |
| ·参试种子来源及其最初质量 | 第36页 |
| ·引发器皿 | 第36页 |
| ·种子水引发方法 | 第36-37页 |
| ·发芽试验 | 第37页 |
|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水引发方法的探索 | 第38-54页 |
| ·前言 | 第38-3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 ·种子吸水特性 | 第39页 |
| ·水引发的最适温度、加水量和引发时间的遴选 | 第39-40页 |
| ·不同品种水引发的效果 | 第40页 |
| ·不同品种水引发前后生理指标的变化 | 第40-41页 |
| ·结果 | 第41-49页 |
| ·紫花苜蓿种子水引发的最适温度、加水量和引发时间 | 第41-45页 |
| ·紫花苜蓿水引发效果在不同品种中的检测 | 第45-47页 |
| ·种子引发前后生理指标变化特征 | 第47-49页 |
| ·讨论 | 第49-54页 |
| ·豆科牧草种子水引发技术的研究 | 第49-52页 |
| ·不同品种对水引发的响应 | 第52页 |
| ·水引发对膜的修复和种子代谢及抗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 第五章 水和 PEG引发效果的比较 | 第54-64页 |
| ·前言 | 第54-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5页 |
| ·试验材料 | 第55页 |
| ·种子引发处理 | 第55页 |
| ·不同萌发条件下的萌发试验 | 第55页 |
| ·观测内容及方法 | 第55页 |
| ·结果 | 第55-62页 |
| ·水和PEG引发种子对不同萌发温度的响应 | 第55-58页 |
| ·水引发和PEG引发种子对不同水分胁迫的萌发响应 | 第58-62页 |
| ·讨论 | 第62-64页 |
| 第六章 控制土壤水分条件下水引发效果检测 | 第64-81页 |
| ·前言 | 第64页 |
| ·材料方法 | 第64-65页 |
|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 ·种子引发处理 | 第64页 |
| ·试验设计 | 第64-65页 |
| ·指标测定 | 第65页 |
| ·结果 | 第65-77页 |
| ·出苗时间、T_(50)、出苗率恒定时间和最终出苗率 | 第65-69页 |
| ·建植率 | 第69-70页 |
| ·60天时每盆存苗率 | 第70-71页 |
| ·叶面积 | 第71-72页 |
| ·不同生长时间段的株高 | 第72-75页 |
| ·分枝数 | 第75-76页 |
| ·地上生物量 | 第76-77页 |
| ·根系生物量 | 第77页 |
| ·讨论 | 第77-81页 |
| 第七章 不同生态环境条件下水引发效果的田间检测 | 第81-90页 |
| ·前言 | 第81页 |
| ·实验方法 | 第81-82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81-82页 |
| ·试验设计 | 第82页 |
| ·指标测定 | 第82页 |
| ·结果 | 第82-88页 |
| ·引发对不同生境下紫花苜蓿建植率的影响 | 第82-85页 |
| ·引发对不同生境下紫花苜蓿幼苗株高的影响 | 第85-86页 |
| ·引发对不同生境下紫花苜蓿幼苗根长的影响 | 第86-87页 |
| ·引发对不同生境下紫花苜蓿幼苗干重的影响 | 第87-88页 |
| ·讨论 | 第88-90页 |
| 第八章 不同灌溉条件下水引发效果的田间检测 | 第90-102页 |
| ·引言 | 第90页 |
| ·实验方法 | 第90-91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90页 |
| ·试验设计 | 第90-91页 |
| ·指标测定 | 第91页 |
| ·结果 | 第91-100页 |
| ·实际存苗率 | 第91-94页 |
| ·出苗率和建植率 | 第94-96页 |
| ·水引发对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96-98页 |
| ·水引发对紫花苜蓿收获时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第98-100页 |
| ·讨论 | 第100-102页 |
|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 第102-106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2-104页 |
| ·确定了紫花种苜蓿子水引发的最适条件 | 第102-103页 |
| ·揭示水引发前后种子生理指标的变化特征 | 第103页 |
| ·紫花苜蓿水引发效果优于PEG引发 | 第103页 |
| ·盆栽不同水分条件下,紫花苜蓿种子水引发效果随着土壤含水量而变 | 第103-104页 |
| ·紫花苜蓿水引发在不同生境下均具有良好的效果 | 第104页 |
| ·不同灌溉条件下紫花苜蓿水引发通过增加密度而增加产量 | 第104页 |
| ·建议 | 第104-10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6-120页 |
| 在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0-121页 |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