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的设计与分析研究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8页 |
| ·课题的来源、意义、目的 | 第10-11页 |
| ·课题的来源 | 第10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 ·课题的目的 | 第11页 |
| ·边坡支护技术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框架预应力锚杆概述及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概述 | 第14-15页 |
|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的分析及内力计算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 ·框架预应力锚杆结构研究动态 | 第16-17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 第2章 土压力作用下框架的计算分析 | 第18-40页 |
| ·概述 | 第18页 |
| ·框架模型的选取 | 第18-19页 |
| ·框架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18-19页 |
| ·框架梁有限元模型的选取 | 第19页 |
| ·框架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19-21页 |
| ·局部坐标系下杆件单元的位移和杆端力符号规定 | 第20页 |
| ·框架梁的单元刚度矩阵 | 第20-21页 |
| ·土压力模型的选取及其在梁单元上的分配 | 第21-26页 |
| ·经典土压力理论 | 第22页 |
| ·土压力计算模型的选取 | 第22-24页 |
| ·非单—土层的土压力简化计算分析 | 第24-25页 |
| ·土压力在梁单元上的分配 | 第25-26页 |
| ·整体刚度方程 | 第26-30页 |
| ·坐标变换 | 第26-28页 |
| ·整体刚度方程 | 第28-29页 |
| ·约束的处理 | 第29-30页 |
| ·求结构内力 | 第30页 |
| ·单元内力 | 第30页 |
| ·锚杆拉力 | 第30页 |
| ·有限元程序的实现 | 第30-32页 |
| ·算例计算及分析 | 第32-40页 |
| ·扭转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32-35页 |
| ·立柱间距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 第35-36页 |
| ·对倒梁法计算单元划分参数的修正 | 第36-40页 |
| 第3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位移控制设计方法的研究 | 第40-57页 |
| ·概述 | 第40页 |
| ·受力分析 | 第40-41页 |
| ·位移控制设计方法的提出及基本假定 | 第41-42页 |
| ·位移控制设计方法的提出 | 第41页 |
| ·基本假定 | 第41-42页 |
| ·框架预应力锚杆开挖阶段计算 | 第42-49页 |
| ·锚杆预拉力的分配 | 第42-43页 |
| ·立柱的计算 | 第43-47页 |
| ·横梁的计算 | 第47页 |
| ·土层参数的确定 | 第47-49页 |
| ·框架预应力锚杆工作阶段计算 | 第49-52页 |
| ·土压力模型 | 第49页 |
| ·挡土板设计 | 第49-50页 |
| ·立柱的计算 | 第50-51页 |
| ·横梁的计算 | 第51-52页 |
| ·锚杆的计算 | 第52-53页 |
|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整体稳定性验算 | 第53-54页 |
| ·工程应用 | 第54-57页 |
| 第4章 试验验证 | 第57-61页 |
| ·试验概况 | 第57-58页 |
| ·试验验证 | 第58-61页 |
| ·试验施加的荷载 | 第58-59页 |
| ·理论计算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59-61页 |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 结论 | 第61-62页 |
| 展望 | 第62-63页 |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 致谢 | 第66-67页 |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7-68页 |
| 附录B 部分源程序及算法 | 第68-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