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15页 |
ABSTRACT | 第15-18页 |
绪论 | 第18-41页 |
第一节 用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先秦两汉文学中的女性形象的重要意义 | 第19-30页 |
一、是文学批评发展、拓宽研究视野的需要 | 第19-22页 |
二、是女性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实践中自身完善与发展的需要 | 第22-27页 |
三、是构建"双性和谐"的诗学体系的需要 | 第27-30页 |
第二节 女性主义视角下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现状 | 第30-37页 |
一、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译介、阐发和探讨 | 第31页 |
二、中国女性主义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在国内进行学科理论的开拓与对现当代的女作家与作品的研究 | 第31-33页 |
三、中国女性主义者缺少对先秦两汉的文学作品的研究 | 第33-37页 |
第三节 本论所运用的主要的女性主义理论依据 | 第37-41页 |
一、女性主义的平权理论及主客体理论 | 第37页 |
二、女性主义的文艺美学理论 | 第37-38页 |
三、女性主义的双性同体理论 | 第38-39页 |
四、女性主义对身体消费的批判理论 | 第39-41页 |
第一章 女性主义概念、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流派 | 第41-80页 |
第一节 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的兴起 | 第41-46页 |
第二节 女权主义理论在西方的兴起 | 第46-62页 |
第三节 西方女权主义批评的主要流派 | 第62-73页 |
一、英美派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 第62-63页 |
二、法国派女权主义诗学 | 第63-65页 |
三、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文学批评 | 第65-68页 |
四、后殖民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 第68-73页 |
第四节 女性主义概念的中国化特征及其与西方女性主义的差异 | 第73-80页 |
一、历史渊源不同 | 第76-77页 |
二、身份不同 | 第77-78页 |
三、行为方式不同 | 第78页 |
四、思想基础不同 | 第78-79页 |
五、文化背景不同 | 第79-80页 |
第二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确立与发展 | 第80-118页 |
第一节 先秦文学中女性主体性的初期确立与发展 | 第80-87页 |
第二节 先秦神话中的女性主体:中国早期女神的人格化特征 | 第87-97页 |
第三节 西汉《列女传》:中国古代以女性为主体的第一次集中书写 | 第97-106页 |
一、对《列女传》的传统解读 | 第99-101页 |
二、发现先秦两汉时代女性权力与地位的阶段性高峰——以女性主义视角重读《列女传》的重要意义 | 第101-106页 |
第四节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主体地位的消解与重构 | 第106-118页 |
一、女性在婚姻中主体地位的消解 | 第106-115页 |
二、女性主体地位的重构与面临的矛盾 | 第115-118页 |
第三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形象的社会身份与权力 | 第118-146页 |
第一节 西方哲学中的"客体"与性别意识 | 第118-122页 |
一、传统西方知识论中的"主体—客体" | 第118-120页 |
二、女性主义批评对西方传统知识论的改写 | 第120-122页 |
第二节 先秦两汉文学中女性的第一重社会身份:女儿性 | 第122-129页 |
第三节 第二重社会身份:妻性及其权利结构 | 第129-137页 |
一、妻性的空间定位:内 | 第129-131页 |
二、情对权力的主张 | 第131-137页 |
第四节 从《女诫》看第三重社会身份:母性及其权力结构 | 第137-146页 |
第四章 先秦两汉文学中呈现的女性形象审美特征与女性意识 | 第146-175页 |
第一节 《诗经》中的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 | 第147-155页 |
一、高大丰硕的形体美 | 第148-149页 |
二、如花似玉的容貌美 | 第149页 |
三、典雅得体的服饰美 | 第149-151页 |
四、温柔贤淑的德行美 | 第151-152页 |
五、敢爱敢恨的情感美 | 第152-155页 |
第二节 《楚辞》中审美特征和呈现的女性意识 | 第155-158页 |
一、《楚辞》对女性的形象的描写更加细腻而富有文学性 | 第155-156页 |
二、《楚辞》的女性表现出一种阴柔美 | 第156-157页 |
三、《楚辞》中的女性富有浪漫气质和现实的人格化特征 | 第157-158页 |
第三节 汉代文学中女性形象的审美特征 | 第158-162页 |
一、汉代女性更加注重外在的"修饰美" | 第159-160页 |
二、男性文人笔法夸张,对女性之美的推崇到了极致 | 第160页 |
三、汉代诗赋中女性形象的节操之美 | 第160-162页 |
第四节 《风》、《骚》"弃妇诗"所展现的女性意识及"双性同体"体验 | 第162-169页 |
一、《国风》中的"弃妇诗" | 第162-167页 |
二、《离骚》中所表现出的"弃妇情结" | 第167-169页 |
第五节 早期文学中的"双性同体"特征:先秦两汉诗赋中的"拟女性写作" | 第169-175页 |
一、《诗经》中的拟女性写作 | 第170页 |
二、《楚辞》中的拟女性写作 | 第170-171页 |
三、《古诗十九首》中的拟女性写作 | 第171-175页 |
第五章 先秦时期儒道情色观与中国三大"身体消费"现象 | 第175-207页 |
第一节 孔孟的情色观 | 第178-184页 |
第二节 《庄子》的情性论与道家的情色观 | 第184-189页 |
第三节 中国古代男性对女性的三大身体消费现象 | 第189-207页 |
一、闺房 | 第189-192页 |
二、"诗妓" | 第192-200页 |
三、缠足 | 第200-207页 |
(一)缠足陋习的起源与兴衰 | 第201-203页 |
(二)缠足陋习盛行的社会审美渊源 | 第203-207页 |
后记:重读中国古典文学,构建"两性和谐"的女性主义诗学 | 第207-210页 |
参考文献 | 第210-216页 |
致谢 | 第216-217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著 | 第217-218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1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