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景观生态综合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1 绪论 | 第15-25页 |
·选题研究背景 | 第15-20页 |
·研究意义及目标 | 第15-17页 |
·研究进程及现状 | 第17-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2 高速公路景观生态体系基本内容及概念整合 | 第25-42页 |
·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景观概念 | 第25页 |
·自然特征 | 第25-26页 |
·文化特征 | 第26页 |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美学理论 | 第26-32页 |
·形式美属性 | 第27-28页 |
·形式美的组合规律 | 第28-32页 |
·抽象美形式 | 第32页 |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心理学理论 | 第32-37页 |
·社会心理学 | 第32-33页 |
·审美心理学 | 第33-37页 |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景观生态学理论 | 第37-41页 |
·景观生态学的一般原理 | 第37-40页 |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与生态恢复理论 | 第40-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3 高速公路环境心理研究 | 第42-59页 |
·环境―行为关系理论 | 第42-44页 |
·不定性、唤醒与美学评价 | 第42-43页 |
·环境信息负荷 | 第43-44页 |
·环境应激 | 第44页 |
·高速公路环境心理认知 | 第44-47页 |
·认知特点 | 第44-46页 |
·认知功能 | 第46-47页 |
·环境心理研究实例 | 第47-56页 |
·研究背景 | 第47页 |
·确定认知要素 | 第47-48页 |
·研究方法 | 第48-49页 |
·景观意象元素调查分析 | 第49-54页 |
·高速公路环境影响因素总结 | 第54-56页 |
·环境心理与高速公路景观设计 | 第56-58页 |
·多种因素综合 | 第56页 |
·同一性原则 | 第56页 |
·不同尺度与不同层次 | 第56-57页 |
·寻求易识别和复杂性的平衡 | 第57页 |
·环境审美情感反应理论模型 | 第57-58页 |
·本章小节 | 第58-59页 |
4 高速公路景观设计指引 | 第59-79页 |
·高速公路景观的设计理论 | 第59-60页 |
·景观设计原则 | 第59-60页 |
·高速公路景观分类 | 第60页 |
·线形设计 | 第60-63页 |
·边界景观 | 第63-69页 |
·线型横断面处理 | 第63-64页 |
·防护景观处理 | 第64-68页 |
·中央分隔带 | 第68-69页 |
·栏杆及路缘石 | 第69页 |
·标志标牌 | 第69-70页 |
·节点景观设计 | 第70-77页 |
·跨线天桥(费亭)景观 | 第70-72页 |
·服务区景观 | 第72-74页 |
·互通景观 | 第74-77页 |
·面域景观设计 | 第77-78页 |
·其他景观设计 | 第78页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5 高速公路景观生态修复 | 第79-97页 |
·高速公路景观生态修复理论 | 第79-82页 |
·生态修复概念 | 第79页 |
·生态敏感区及敏感点 | 第79-80页 |
·植物的生态功能及应用 | 第80-82页 |
·高速公路生态恢复实例 | 第82-94页 |
·生态主题确定 | 第82-83页 |
·生态选线 | 第83-85页 |
·取(弃)土场 | 第85-86页 |
·生态涵养带 | 第86-87页 |
·河流 | 第87-90页 |
·农田 | 第90-91页 |
·土壤的改良 | 第91-92页 |
·生物通道 | 第92-94页 |
·人文及名胜景观 | 第94页 |
·高速公路景观生态策略 | 第94-96页 |
·科学规划,实现与环境协调发展 | 第94-95页 |
·合理设计,减少负面环境影响 | 第95页 |
·保护沿线的动植物和自然景观 | 第95页 |
·针对性建设,重建沿线景观生态系统 | 第95-96页 |
·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改善高速公路的生态环境 | 第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7页 |
6 高速公路景观视景仿真系统 | 第97-115页 |
·建模思路 | 第97-99页 |
·背景分析 | 第97页 |
·建模方法选取 | 第97-98页 |
·系统功能设计 | 第98-99页 |
·从道路设计图建立模型框架 | 第99-105页 |
·实现原理 | 第99页 |
·建模用到的AutoCAD 对象简介 | 第99-100页 |
·桩号数据的获取 | 第100-102页 |
·三维道路线框图的生成 | 第102-103页 |
·建立道路及边坡的三维表面 | 第103-104页 |
·数字地面模型的建立 | 第104-105页 |
·景观要素动态设计 | 第105-109页 |
·建筑物动态设计 | 第106-107页 |
·模型纹理的添加 | 第107页 |
·属性信息可视化查询 | 第107-108页 |
·三维动态演示 | 第108-109页 |
·模型优化 | 第109-112页 |
·地形模型结构组织 | 第109-110页 |
·多层次细节模型(LOD) | 第110-111页 |
·数据库动态调度 | 第111页 |
·多线程控制的设置 | 第111-112页 |
·对象实例化的引用 | 第112页 |
·虚拟内存的使用 | 第112页 |
·孝襄高速公路典型路段景观动态效果分析 | 第112-114页 |
·本章小结 | 第114-115页 |
7 高速公路景观评价方法研究 | 第115-135页 |
·景观评价基础 | 第115-117页 |
·评价目标 | 第115页 |
·评价方法比选 | 第115-116页 |
·评价方法要素及步骤 | 第116-117页 |
·景观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117-120页 |
·构建思路 | 第117-118页 |
·高速公路景观评价指标 | 第118-120页 |
·景观评价标准的建立 | 第120-125页 |
·标准编制原则 | 第120页 |
·高速公路景观评价标准 | 第120-125页 |
·景观评价计算过程 | 第125-134页 |
·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125-130页 |
·评价指标模糊矩阵的确定 | 第130-131页 |
·景观评价指标计算 | 第131-133页 |
·景观评价方案评估及比选 | 第133-134页 |
·本章小结 | 第134-135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8页 |
·完成的工作 | 第135-136页 |
·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展望 | 第137-138页 |
致谢 | 第138-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6页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46-147页 |
附录2 生成道路图形属性代码 | 第147-149页 |
附录3 景观指标调查表 | 第149-150页 |
附录4 景观指标权重调查表 | 第1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