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8页 |
导论 | 第8-10页 |
(一) 选题缘由 | 第8-9页 |
(二) 现有研究状况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9页 |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9-10页 |
一、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农垦兴起的原因 | 第10-21页 |
(一) 国际社会的帮助 | 第10-11页 |
(二) 中南军政委员会和河南省的政策支持 | 第11页 |
(三) 河南省早期的农垦经验 | 第11-12页 |
(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政权性质的要求 | 第12-13页 |
(五) 农业集体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 第13-15页 |
(六) 工业化的要求 | 第15-17页 |
(七) 推广新式农具,提高生产力水平 | 第17-19页 |
(八) 党和国家重视农业 | 第19-21页 |
二、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建立与发展 | 第21-38页 |
(一) 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建立时期(1949—1951) | 第21-28页 |
1. 农场的建立 | 第21-24页 |
2. 农场的管理机构 | 第24-27页 |
3. 农场的领导人选及职工来源 | 第27-28页 |
(二) 黄泛区农场的初步发展时期(1951—1955) | 第28-34页 |
1. 河南省委对农场生产、经营的指导思想 | 第28-30页 |
2. 农场的耕地实际状况 | 第30页 |
3. 农场的小麦产量状况 | 第30-32页 |
4. 农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32-34页 |
(三) 黄泛区农场的进一步发展时期(1956—1959) | 第34-38页 |
1. 指导思想 | 第34页 |
2. 农场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 第34-37页 |
3. 农场进一步发展时期的特点 | 第37-38页 |
三、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管理机制 | 第38-44页 |
(一) 农场的管理机制的特点 | 第38-41页 |
(二) 农场管理体制的形成原因 | 第41-44页 |
四、河南省黄泛区农场的历史贡献 | 第44-54页 |
(一) 生产大量粮食和经济作物 | 第44-47页 |
(二) 开发土地资源改良土壤 | 第47-50页 |
(三) 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 | 第50-51页 |
(四) 示范合作化运动和社会主义改造 | 第51-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后记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