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17页 |
| ·引言 | 第11页 |
| ·摄像机标定技术研究发展历史与现状 | 第11-14页 |
| ·摄像机标定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14-15页 |
| ·摄像机标定的主要内容 | 第14页 |
| ·摄像机标定方法 | 第14-15页 |
| ·研究摄像机标定技术的意义 | 第15-16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 第2章 摄像机标定基本理论 | 第17-29页 |
| ·引言 | 第17-18页 |
| ·摄像机成像的数学模型 | 第18-27页 |
| ·标定靶的选择 | 第18-19页 |
| ·线性模型摄像机标定 | 第19-24页 |
| ·图像(像素、物理)坐标系、摄像机坐标系与世界坐标系 | 第19-22页 |
| ·线性摄像机模型 | 第22-24页 |
| ·非线性摄像机模型 | 第24-27页 |
| ·畸变模型 | 第24-25页 |
| ·畸变校正模型 | 第25-27页 |
| ·标定方法的选择 | 第27-28页 |
| ·本章小节 | 第28-29页 |
| 第3章 视觉图像信息特征的获取 | 第29-37页 |
| ·引言 | 第29页 |
| ·角点检测概述 | 第29-30页 |
| ·基于边缘提取的角点检测算法 | 第29-30页 |
| ·基于图像灰度的角点检测算法 | 第30页 |
| ·基于Harris角点检测原理的亚像素角点检测技术 | 第30-33页 |
| ·Harris角点检测原理 | 第30-32页 |
| ·基于Harris亚像素级角点检测算法 | 第32-33页 |
| ·实验结果 | 第33-36页 |
| ·本章小节 | 第36-37页 |
| 第4章 摄像机标定算法的实现 | 第37-58页 |
| ·Tsai的经典两步法 | 第37-42页 |
| ·径向排列约束 | 第37-38页 |
| ·RAC两步法的标定过程 | 第38-42页 |
| ·内参数的预标定 | 第42-46页 |
| ·透镜光学中心的标定 | 第42-45页 |
| ·变焦距法 | 第42-43页 |
| ·径向准直约束法 | 第43页 |
| ·直接光学法 | 第43-44页 |
| ·基于中心无畸变区的摄像机光学中心标定方法 | 第44-45页 |
| ·尺度因子的标定 | 第45-46页 |
| ·基于RAC提出的共面点摄像机线性标定法 | 第46-47页 |
| ·标定原理 | 第46-47页 |
| ·标定过程 | 第47页 |
| ·基于张正友的改进平面模板标定法 | 第47-57页 |
| ·算法模型 | 第48-49页 |
| ·内参数约束条件 | 第49页 |
| ·标定基本原理 | 第49-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8-70页 |
| ·实验系统的介绍 | 第58-59页 |
| ·误差评估方法 | 第59页 |
| ·标定图像的获取 | 第59-60页 |
| ·Tsai的两步法和共面点的线性标定的比较 | 第60-65页 |
| ·光学中心标定实验 | 第60-61页 |
| ·比例因数标定实验 | 第61-62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2-65页 |
| ·基于张的改进平面模板标定实验 | 第65-69页 |
| ·标定方法 | 第65页 |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 ·误差分析 | 第69-70页 |
| 结论 | 第70-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9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79-80页 |
| 致谢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