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4页 |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1页 |
| ·叶栅二次流旋涡结构的研究概述 | 第11-14页 |
| ·控制二次流损失的措施研究概述 | 第14-22页 |
| ·可控涡设计 | 第14页 |
| ·新型叶型 | 第14-16页 |
| ·边界层控制法 | 第16-17页 |
| ·叶片的特殊处理 | 第17-18页 |
| ·非定常涡流的利用和控制 | 第18页 |
| ·端壁成型技术 | 第18-21页 |
| ·改变叶片径向积叠线 | 第21-22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22-24页 |
| 第2章 数值计算方法 | 第24-30页 |
| ·引言 | 第24页 |
| ·NUMECA软件简介 | 第24-25页 |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25-29页 |
| ·控制方程 | 第25-26页 |
| ·湍流模型 | 第26页 |
| ·计算网格 | 第26-28页 |
| ·求解器 | 第28页 |
| ·边界条件 | 第28页 |
| ·数据处理公式的定义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透平级叶栅流动结构分析 | 第30-45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30-43页 |
| ·型面压力分布 | 第30-31页 |
| ·马蹄涡、通道涡、壁角涡 | 第31-33页 |
| ·尾迹区流动结构 | 第33-35页 |
| ·静叶栅内损失分布与二次流旋涡的关系 | 第35-41页 |
| ·间隙泄漏流动结构 | 第41-43页 |
| ·动叶栅出口截面损失分布与二次流旋涡的关系 | 第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 第4章 子午端壁型线的改变对静叶栅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45-63页 |
| ·引言 | 第45页 |
| ·上端壁型线改变对静叶栅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45-56页 |
| ·数值方案的选择 | 第46页 |
| ·计算总体参数 | 第46-47页 |
| ·中间流道静压分布的比较 | 第47-48页 |
| ·型面静压系数分布的比较 | 第48-49页 |
| ·节距平均总压损失系数沿径向分布 | 第49-51页 |
| ·栅后总压损失系数的分布 | 第51-52页 |
| ·静叶栅绝对出口气流角沿径向分布 | 第52-53页 |
| ·对二次流结构的影响 | 第53-56页 |
| ·下端壁型线改变对静叶栅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56-62页 |
| ·方案的选择 | 第56页 |
| ·总体性能参数 | 第56-57页 |
| ·中间流道静压分布的比较 | 第57页 |
| ·吸力面表面静压力系数分布 | 第57-58页 |
| ·静叶栅绝对出口气流角沿径向分布 | 第58-59页 |
| ·节距平均总压损失系数沿径向分布 | 第59-60页 |
| ·栅后总压损失系数的分布 | 第60页 |
| ·对二次流结构的影响 | 第60-62页 |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 第5章 叶片积叠方式的改变对静叶栅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63-75页 |
| ·引言 | 第63页 |
| ·数值计算方案 | 第63-64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4-74页 |
| ·计算结果总体参数 | 第64页 |
| ·子午节距平均静压系数分布的比较 | 第64-65页 |
| ·叶片表面静压力系数分布的比较 | 第65-67页 |
| ·静叶栅节距平均绝对出口气流角沿径向分布 | 第67-68页 |
| ·栅后损失分布情况 | 第68-70页 |
| ·质量平均总压损失系数沿轴向分布 | 第70-71页 |
| ·对二次流结构的影响 | 第71-74页 |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 第6章 子午端壁型线与叶片积叠方式的组合设计对流动性能的影响 | 第75-83页 |
| ·引言 | 第75页 |
| ·数值计算方案 | 第75页 |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75-81页 |
| ·节距平均静压系数分布 | 第75-76页 |
| ·栅后损失分布情况 | 第76-79页 |
| ·对二次流结构的影响 | 第79-81页 |
| ·静叶栅绝对出口气流角沿径向分布 | 第81页 |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 结论 | 第83-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