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9页 |
| 第1章 导言 | 第9-13页 |
|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第9页 |
|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9-12页 |
| ·国际上产业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国内茧丝绸产业发展研究动态 | 第11-12页 |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技术路线 | 第12页 |
| ·论文的框架 | 第12-13页 |
| 第2章 黔县茧丝绸产业发展现状 | 第13-22页 |
| ·蚕桑生产现状 | 第13-16页 |
| ·蚕种生产现状 | 第13页 |
| ·桑园面积及分布情况 | 第13-14页 |
| ·蚕茧生产情况 | 第14页 |
| ·桑品种及其使用情况 | 第14-15页 |
| ·蚕种发放体系 | 第15-16页 |
| ·蚕茧收烘体系建设现状 | 第16-17页 |
| ·现有收烘站的分布 | 第16-17页 |
| ·收烘站装备情况 | 第17页 |
| ·茧丝绸加工企业现状 | 第17-19页 |
| ·缫丝企业情况 | 第17页 |
| ·织造情况 | 第17-18页 |
| ·蚕丝被加工情况 | 第18页 |
| ·对财政的贡献 | 第18-19页 |
| ·黟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基本评价 | 第19-22页 |
| ·产业发展基础较好 | 第19页 |
| ·技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 | 第19-20页 |
| ·桑蚕生产技术水平较高 | 第20-22页 |
| 第3章 黟县茧丝绸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2-29页 |
| ·黟县茧丝绸产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 第22-25页 |
| ·“毛脚茧”普遍 | 第22-23页 |
| ·茧价偏低 | 第23-24页 |
| ·收烘主体混乱 | 第24页 |
| ·发展不平衡 | 第24页 |
| ·蚕种场规模过小 | 第24页 |
| ·企业竞争力弱 | 第24-25页 |
| ·黟县茧丝绸产业发展问题的成因 | 第25-29页 |
| ·蚕农处于市场竞争弱势地位 | 第25-26页 |
| ·收烘体制不顺 | 第26-27页 |
| ·产业内利益分配机制不合理 | 第27页 |
| ·政府管理缺位 | 第27-29页 |
| 第4章 促进黟县茧丝绸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第29-40页 |
| ·夯实发展基础,打造全国的优质蚕茧生产基地 | 第29-32页 |
| ·推进优质丰产桑园建设 | 第29页 |
| ·打造优质桑蚕原种和一代杂交种生产基地 | 第29-30页 |
| ·大力推广优势桑蚕品种 | 第30页 |
| ·建立运转顺畅,服务规范,反应灵敏的蚕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 第30-32页 |
| ·大力发展蚕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新茧丝绸产业化实现新形式 | 第32-34页 |
| ·充分认识发展农民蚕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意义 | 第32页 |
| ·确立发展农民蚕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 第32-33页 |
| ·把握好农民蚕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的切入点 | 第33-34页 |
| ·实现产业内优势互补,打造黟县茧丝绸产业集群 | 第34-35页 |
| ·扶持丝绸加工企业做大做强 | 第34-35页 |
| ·着力培育关联企业,充分发挥集群效应 | 第35页 |
| ·依托旅游优势,促进茧丝绸产业与旅游产业的结合 | 第35页 |
| ·开拓蚕茧资源的深度开发,搞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增加蚕农收入 | 第35-36页 |
| ·搞好桑枝条和桑套的开发 | 第35-36页 |
| ·发展桑园高效栽培模式 | 第36页 |
| ·发展碳汇项目 | 第36页 |
| ·开展桑园休闲旅游 | 第36页 |
| ·蚕的深加工开发 | 第36页 |
| ·加强政府监管,规范茧丝绸产业运行秩序 | 第36-40页 |
| ·理顺利益关系 | 第36-38页 |
| ·抓好现有收烘站的规范工作,加强行业自律 | 第38页 |
| ·逐步放开蚕茧经营市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 致谢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