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选题的经济与社会背景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与简评 | 第11-14页 |
第2章 经济法之平衡协调精神概述 | 第14-21页 |
·法的精神简析 | 第14页 |
·经济法的精神 | 第14-16页 |
·“平衡协调”语义解析 | 第16页 |
·平衡协调是法的一般理念 | 第16-17页 |
·经济法的平衡协调精神的特异性 | 第17-21页 |
·平衡协调精神因应了经济法的需要 | 第17-19页 |
·经济法平衡协调精神的特点——与其他法律部门的比较. | 第19-21页 |
第3章 平衡协调精神的经济知识基础 | 第21-36页 |
·市场和政府的双重不足是平衡协调精神的原因 | 第21-23页 |
·市场经济的“创造性破坏”、政府干预与经济法的平衡协调 | 第23-35页 |
·市场机制的两面性 | 第24-30页 |
·市场经济的自毁及市场与政府的历史性交易 | 第30-31页 |
·政府干预的极限 | 第31-34页 |
·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法平衡协调精神的根本追求 | 第34-35页 |
·市场自发运行的非平衡性是平衡协调精神的基本对象 | 第35-36页 |
第4章 经济法平衡协调精神的基本向度 | 第36-44页 |
·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的平衡协调 | 第36-38页 |
·市场自发调整能力的相关变量讨论 | 第36-38页 |
·政府干预与市场自发调整的平衡协调 | 第38页 |
·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协调 | 第38-44页 |
·公平与效率辨析 | 第38-40页 |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与统一 | 第40-42页 |
·从制度分工的视角分析经济法对公平与效率的平衡 | 第42-44页 |
第5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个案研究 | 第44-52页 |
·现代消费关系的不平衡性 | 第44-46页 |
·信息不对称 | 第44-45页 |
·风险承担的不对称 | 第45页 |
·博弈能力不对称 | 第45-46页 |
·《消法》以对实质正义理念平衡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实质不均等 | 第46-51页 |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宏观调控作用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