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 1 鹅重要经济性状的遗传学研究 | 第12-15页 |
| ·中国家鹅种质特性形成的原因 | 第12-13页 |
| ·鹅品种间杂交的遗传效应研究 | 第13-14页 |
| ·鹅基因组种质性状的遗传标记 | 第14-15页 |
| 2 畜禽经济性状主基因的检测方法 | 第15-17页 |
| ·偏离正态分布检测法 | 第15页 |
| ·亲子相似性分析法 | 第15-16页 |
| ·分离分析法 | 第16页 |
| ·候选基因法 | 第16页 |
| ·连锁分析法 | 第16-17页 |
| 3 家禽肌肉生长和脂肪代谢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 | 第17-20页 |
| ·与肌肉生长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 | 第17-19页 |
| ·与脂肪代谢相关性状的候选基因 | 第19-20页 |
| 4 候选基因DNA多态性的检测技术 | 第20-23页 |
| 5 本研究的目标与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鹅胴体和羽绒性状的遗传分析 | 第25-3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 ·供试鹅的选择与管理 | 第25页 |
| ·鹅胴体和羽绒性状测定 | 第25-27页 |
| ·数据的处理与分析方法 | 第2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3页 |
| ·皖西白鹅、四川白鹅及其杂一代性状表型参数 | 第27-32页 |
| ·杂交对鹅经济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32-33页 |
| 3 讨论 | 第33-34页 |
| ·关于鹅重要经济行状 | 第33页 |
| ·关于性状表型值的分布 | 第33-34页 |
| ·关于性状的杂种优势 | 第34页 |
| 4 小结 | 第34-35页 |
| 第三章 鹅胴体和羽绒性状的因子分析与个体聚类分组 | 第35-48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 ·分析性状 | 第35页 |
| ·分析方法 | 第35-37页 |
| ·统计软件 | 第37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 ·因子分析 | 第37-41页 |
| ·公共因子评价 | 第41-42页 |
| ·个体的聚类分组 | 第42-46页 |
| 3 讨论 | 第46-47页 |
| ·关于公共因子 | 第46-47页 |
| ·关于个体的聚类分组 | 第47页 |
| 4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四章 LPL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 | 第48-57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8-53页 |
| ·材料 | 第48-50页 |
| ·实验材料 | 第50-53页 |
| ·不同物种LPL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5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56页 |
| ·鹅LPL基因的克隆 | 第53-55页 |
| ·鹅LPL基因基本组成 | 第55页 |
| ·鹅LPL基因的同源性分析 | 第55-56页 |
| 3 讨论 | 第56页 |
| 4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五章 LPL基因的SNP及其对胴体和羽绒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57-70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8-61页 |
|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 第58页 |
| ·实验方法 | 第58-60页 |
| ·分析方法 | 第60-61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1-68页 |
| ·鹅LPL基因的SNP检测 | 第61-63页 |
| ·SNP对胴体和羽绒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63-67页 |
| ·LPL基因主效应指数 | 第67-68页 |
| 3 讨论 | 第68-69页 |
| ·关于LPL基因的功能 | 第68页 |
| ·个体的组效应 | 第68页 |
| ·SNP效应对性状的贡献率 | 第68-69页 |
| ·关于基因的主效应指数 | 第69页 |
| 4 小结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鹅MC4R基因克隆及其SNP对胴体和羽绒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70-81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3页 |
|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 第70-71页 |
| ·实验方法 | 第71页 |
| ·分析方法 | 第71-73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3-79页 |
| ·MC4R基因的序列与同源性分析 | 第73-75页 |
| ·基于PCR-RFLP的SNP检测 | 第75-76页 |
| ·SNFP对MC4R氨基酸残基特性参数的影响 | 第76页 |
| ·SNP对胴体和羽绒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76-78页 |
| ·MC4R基因主效应指数 | 第78-79页 |
| 3 讨论 | 第79-80页 |
| 4 小结 | 第80-81页 |
| 第七章 鹅MyoG基因克隆及其SNP对胴体和羽绒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81-95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2-85页 |
| ·实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 第82页 |
| ·实验方法 | 第82-83页 |
| ·分析方法 | 第83-85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5-93页 |
| ·MyoG基因外显子I的序列与同源性分析 | 第85-86页 |
| ·基于PCR-RFLP的SNP检测 | 第86-87页 |
| ·SNP对MyoG特定结构域的影响 | 第87-89页 |
| ·SNP对胴体和羽绒性状的遗传效应 | 第89-92页 |
| ·MyoG基因主效应指数 | 第92-93页 |
| 3 讨论 | 第93页 |
| 4 小结 | 第93-95页 |
| 第八章 结论 | 第95-97页 |
| 1 主要研究结果 | 第95-96页 |
| 2 创新之处 | 第96页 |
| 3 展望 | 第96-97页 |
| 参考文献 | 第97-107页 |
| 附录 | 第107-119页 |
| 附表A 缩略词的中英文对照 | 第107-109页 |
| 附图A 候选基因在GenBank登录情况 | 第109-113页 |
| 附图B 候选基因序列测定部分峰形图 | 第113-117页 |
| 附图C 候选基因与其它物种的DNA序列比较 | 第117-119页 |
| 致谢 | 第119-120页 |
| 作者简介 | 第120-121页 |
| 在读期间学术成果目录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