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面铣刨机铣刨轮的设计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8页 |
| ·路面铣刨机的发展状况 | 第12-14页 |
| ·国外路面铣刨机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 第12-13页 |
| ·国内路面铣刨机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 第13-1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路面铣刨机铣刨轮主要参数的研究 | 第18-29页 |
| ·铣刨轮的切削量 | 第18-20页 |
| ·刀具的切削厚度 | 第18-19页 |
| ·刀具的最大切削厚度 | 第19-20页 |
| ·铣刨轮直径 | 第20-21页 |
| ·刀具的几何参数 | 第21-22页 |
| ·刀具出刀长度 | 第21页 |
| ·切削部的计算宽度 | 第21-22页 |
| ·铣刨轮螺旋升角 | 第22-25页 |
| ·铣刨轮螺旋叶片的最佳升角 | 第22-23页 |
| ·刀具实际切削前角和螺旋角的关系 | 第23-24页 |
| ·刀具切削后角和螺旋角的关系 | 第24-25页 |
| ·刀具的侧向倾角 | 第25-26页 |
| ·铣刨轮螺旋头数 | 第26-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铣刨轮刀具排列模式的研究 | 第29-43页 |
| ·刀具的排列模式和切削图 | 第29-32页 |
| ·切削图与物料颗粒大小的关系 | 第29页 |
| ·刀具排列模式及切削图 | 第29-32页 |
| ·最佳截线距 | 第32-37页 |
| ·刀具排列模式的应用 | 第37-42页 |
| ·铣刨轮螺旋升角的选取 | 第38页 |
| ·铣刨轮螺旋线的数量的选取 | 第38页 |
| ·五种排列模式切削图的比较 | 第38-39页 |
| ·工作速度对切削图的影响 | 第39-40页 |
| ·刀具的排列展开图和切削图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四章 铣刨轮载荷波动的研究 | 第43-56页 |
| ·铣刨轮刀具的受力分析 | 第43-49页 |
| ·铣刨轮刀具安装位置和受力图 | 第43页 |
| ·计算铣刨轮刀具受力 | 第43-45页 |
| ·铣刨轮参数对刀具受力的影响规律 | 第45-49页 |
| ·铣刨轮载荷波动的数学模型 | 第49页 |
| ·铣刨轮载荷波动的优化设计 | 第49-55页 |
| ·确定目标函数 | 第49-50页 |
| ·确定设计变量 | 第50-51页 |
| ·设计约束条件 | 第51页 |
| ·载荷波动的计算机仿真程序设计 | 第51-53页 |
| ·优化与结果分析 | 第53-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五章 铣刨轮的三维实体设计 | 第56-69页 |
| ·铣刨轮的刀具位置的数学模型 | 第56-58页 |
| ·刀尖位置 | 第56-57页 |
| ·刀座和刀具位置的数学模型 | 第57页 |
| ·刀具和刀座位置 | 第57-58页 |
| ·铣刨轮的参数选取 | 第58-59页 |
| ·铣刨轮的三个直径 | 第58页 |
| ·刀具的布置参数的确定 | 第58-59页 |
| ·铣刨轮部件的结构与定位 | 第59-60页 |
| ·刀具和刀座的结构型式 | 第59页 |
| ·铣刨轮各组成部件的定位 | 第59-60页 |
| ·铣刨轮的三维实体建模 | 第60-67页 |
| ·刀座和刀具的建模 | 第61-62页 |
| ·铣刨轮毂和叶片的建模 | 第62-64页 |
| ·端盘的建模 | 第64-66页 |
| ·抛料板的建模 | 第66页 |
| ·铣刨轮的装配图 | 第66-67页 |
| ·铣刨轮的装配仿真 | 第67-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六章 铣刨轮的有限元分析 | 第69-77页 |
| ·有限元建模的方法 | 第69页 |
| ·铣刨轮有限元分析的前处理 | 第69-72页 |
| ·铣刨轮有限元分析模型 | 第69-70页 |
| ·单元属性 | 第70页 |
| ·单元类型 | 第70页 |
| ·单元划分 | 第70-71页 |
| ·接触单元 | 第71页 |
| ·边界约束条件和载荷 | 第71-72页 |
| ·铣刨轮有限元结果分析 | 第72-76页 |
| ·位移和应力图形分布 | 第72-74页 |
| ·位移和应力曲线分布 | 第74-76页 |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附录 主要符号及意义 | 第84-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