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载荷识别应用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9-33页 |
·概述 | 第19-20页 |
·动载荷识别的研究背景 | 第20-21页 |
·动载荷识别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21-23页 |
·国外的研究概况 | 第21-22页 |
·国内的研究概况 | 第22-23页 |
·动载荷识别的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23-31页 |
·频响函数矩阵求逆法 | 第24-25页 |
·模态坐标变换法 | 第25页 |
·时序分析方法 | 第25-26页 |
·动载荷识别的ARMA 逆系统法 | 第26页 |
·动载荷识别的逆系统正解法 | 第26-27页 |
·基于广义正交域的级数系数平衡法 | 第27页 |
·移动载荷识别的几种方法 | 第27-31页 |
·动载荷识别已有方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31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第二章 动载荷识别的理论基础 | 第33-56页 |
·小波理论 | 第33-38页 |
·小波函数 | 第33-34页 |
·多分辨率分析 | 第34-35页 |
·Daubechies 小波及其性质 | 第35-38页 |
·微分方程求解的小波—伽辽金方法 | 第38-41页 |
·矩量法理论 | 第41-45页 |
·矩量法基本概念 | 第41-43页 |
·二维正交函数及高维正交函数 | 第43-45页 |
·正交函数拟合时的定阶性质研究 | 第45-55页 |
·正交基函数的频率成分分析 | 第46-49页 |
·被拟合函数与正交基函数之间的关系 | 第49-53页 |
·函数拟合技术的探讨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三章 移动载荷识别 | 第56-72页 |
·移动载荷识别模型的精细化 | 第56-62页 |
·概述 | 第56-57页 |
·车辆简化模型和桥基本方程 | 第57-58页 |
·二自由度模型车辆和桥耦合方程及其求解 | 第58-60页 |
·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比较 | 第60-62页 |
·移动载荷识别的通用方法 | 第62-71页 |
·识别模型 | 第62-64页 |
·移动载荷的等效 | 第64-65页 |
·识别误差 | 第65页 |
·仿真算例 | 第65-69页 |
·实验结果比较 | 第69-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第四章 移动载荷识别方法的试验验证 | 第72-84页 |
·试验模型 | 第72-73页 |
·桥模型 | 第72-73页 |
·车模型 | 第73页 |
·牵引装置 | 第73页 |
·模型参数试验 | 第73-78页 |
·测量系统 | 第73-74页 |
·试验测量系统标定 | 第74-75页 |
·试验模型标定 | 第75页 |
·桥模态试验 | 第75-77页 |
·车模态试验 | 第77-78页 |
·动响应试验 | 第78-80页 |
·移动载荷识别方法的试验验证 | 第80-83页 |
·模型标定 | 第80-83页 |
·识别结果 | 第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第五章 二维分布动载荷识别的时、频域矩量法 | 第84-101页 |
·频域方法 | 第84-91页 |
·模型的建立 | 第84-87页 |
·计算机仿真算例 | 第87-91页 |
·时域方法 | 第91-100页 |
·时域分布动载荷识别模型 | 第91-94页 |
·仿真算例 | 第94-100页 |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第六章 二维分布动载荷识别的降维矩量法 | 第101-110页 |
·降维的基本思想 | 第101-102页 |
·降维矩量法识别二维分布动载荷的识别模型 | 第102-105页 |
·频域模型 | 第102-104页 |
·时域模型 | 第104-105页 |
·算例 | 第105-108页 |
·降维矩量法识别空间分布动载荷的探讨 | 第108-109页 |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第七章 动载荷识别的小波方法 | 第110-121页 |
·单自由度系统动载荷识别的小波方法 | 第110-112页 |
·连续结构分布动载荷识别的小波方法 | 第112-117页 |
·二维小波的的定义 | 第112页 |
·二维小波—伽辽金方法在动载荷识别中的运用 | 第112-117页 |
·仿真算例 | 第117-120页 |
·单自由度 | 第117-118页 |
·有限元模型算例 | 第118-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1页 |
第八章 二维分布动载荷识别方法的试验数据验证 | 第121-128页 |
·试验模型 | 第121-126页 |
·识别结果 | 第126-127页 |
·本章小结 | 第127-12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8-130页 |
·结论 | 第128页 |
·未来的工作展望 | 第128-130页 |
参考文献 | 第130-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