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6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火电厂锅炉给水泵优化运行的研究 | 第11-12页 |
·调峰机组滑压运行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锅炉给水泵运行方式的研究现状 | 第12页 |
·智能控制的发展动态及在电厂中的应用 | 第12-15页 |
·遗传算法的发展现状 | 第13页 |
·神经网络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智能控制在火电厂中的应用及前景 | 第14-15页 |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火电厂锅炉给水泵系统特性及运行分析 | 第16-31页 |
·火电厂调峰运行方式及锅炉给水泵系统分析 | 第16-21页 |
·火电厂生产过程分析 | 第16-17页 |
·火电厂的调峰机组运行方式分析 | 第17-18页 |
·给水泵系统的组成及运行特点 | 第18-21页 |
·给水泵的运行方式分析 | 第21-26页 |
·给水泵的运行调节方式 | 第21-22页 |
·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能耗分析 | 第22-24页 |
·不同运行方式下的实际能耗比较 | 第24-25页 |
·泵几种变速方式的实例分析及优劣性比较 | 第25-26页 |
·机组滑压运行时给水泵特性研究 | 第26-30页 |
·机组中给水泵变压变流量运行原理研究 | 第26-27页 |
·给水泵出口压力与主机流量的关系 | 第27-28页 |
·机组中压力损失特性分析 | 第28-30页 |
·机组中给水泵变压变流量运行的优点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第三章 锅炉给水控制系统的优化及给水泵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 | 第31-47页 |
·给水控制系统的优化 | 第31-33页 |
·给水控制系统的构成 | 第31-32页 |
·给水控制系统的改进 | 第32-33页 |
·给水泵工况点变化范围的确定 | 第33-36页 |
·给水泵调速范围的确定 | 第33页 |
·并联给水泵流量范围的确定 | 第33-34页 |
·变速给水泵的安全工作要求及调整措施 | 第34-36页 |
·泵运行特性曲线的确定 | 第36-39页 |
·泵的扬程特性曲线的确定 | 第36-38页 |
·管路阻力特性曲线的确定 | 第38-39页 |
·并联泵调度模型的优化 | 第39-42页 |
·并联泵变压变流量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 | 第39-40页 |
·泵变压变流量优化调度模型的具体形式 | 第40-42页 |
·机组中泵优化调度模型的建立 | 第42-46页 |
·50CHTA/5型给水泵扬程特性曲线的确定 | 第42-43页 |
·滑压运行时给水管路阻力曲线方程的确定 | 第43-45页 |
·给水泵优化模型的建立 | 第45-46页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遗传算法优化调度 | 第47-61页 |
·遗传算法概述 | 第47-48页 |
·遗传算法的基本原理 | 第47页 |
·遗传算法的特点 | 第47-48页 |
·遗传算法的应用步骤 | 第48-49页 |
·遗传算法的具体实现 | 第49-52页 |
·编码及初始种群的产生 | 第49-50页 |
·适应度计算、保存策略与选择 | 第50-51页 |
·交叉运算 | 第51页 |
·变异运算 | 第51页 |
·停止条件的确定 | 第51-52页 |
·遗传算法优化流程 | 第52-53页 |
·遗传算法优化运行结果 | 第53-60页 |
·滑压运行优化结果 | 第53-59页 |
·定、滑压运行给水泵功耗比较 | 第59-60页 |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五章 神经网络控制及其在给水泵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 第61-76页 |
·神经网络特点及其控制原理 | 第61-63页 |
·神经网络的主要特点 | 第61页 |
·神经网络控制原理 | 第61-62页 |
·前向神经网络特性分析 | 第62-63页 |
·多变量解耦控制 | 第63-64页 |
·锅炉给水控制系统的耦合特性分析 | 第64-66页 |
·锅炉给水自动调节控制系统分析 | 第64-65页 |
·该控制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65-66页 |
·神经网络解耦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66-70页 |
·BP神经网络及其辨识原理 | 第67-69页 |
·PID控制器的设计 | 第69-70页 |
·仿真实验 | 第70-75页 |
·仿真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设计 | 第71-73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73-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总结 | 第76页 |
·展望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