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中国主栽水稻品种抽穗期基因型分析及隐性感光抑制子的精细定位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39页
 1 水稻抽穗期遗传第13-16页
   ·水稻的感光性、感温性和基本营养生长性第13-14页
   ·感光性水稻品种的抽穗期遗传模式第14页
   ·非感光性水稻品种的抽穗期遗传模式第14-15页
   ·杂交稻抽穗期的遗传模式第15-16页
 2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遗传及定位第16-19页
   ·感光性基因的定位第16-18页
   ·基本营养生长期基因的效应及其染色体定位第18页
   ·影响抽穗期的其它修饰基因的效应及其染色体定位第18-19页
   ·主栽品种抽穗期基因型分析结果第19页
 3 水稻抽穗期QTL的效应及分子定位第19-27页
   ·水稻抽穗期的QTL定位第19-23页
   ·水稻抽穗期QTL位点与已知质量性状基因的关系第23-25页
   ·水稻抽穗期QTL位点间的互作关系第25-27页
 4 水稻抽穗期基因/QTL的克隆及其遗传网络第27-32页
   ·水稻抽穗期感光基因Se-5的克隆第27-28页
   ·Hd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28-29页
   ·Hd6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29页
   ·Hd3a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29-30页
   ·Ehd1的克隆及功能分析第30页
   ·水稻感光性的遗传调控途径第30-32页
 5 分子设计育种第32-34页
   ·分子设计育种的内容第32-33页
   ·水稻分子设计育种的发展背景第33-34页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34-36页
   ·水稻抽穗期QTL的稳定性和育种应用第34页
   ·水稻抽穗期QTL与主基因的关系第34-35页
   ·水稻抽穗期基因的地理分布规律第35页
   ·杂交稻生育期超亲晚熟问题第35-36页
   ·关于显性早熟基因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第36页
 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6-39页
第二章 早籼水稻品种抽穗期基因型分析第39-5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40-41页
   ·供试材料第40页
   ·试验处理第40页
   ·统计调查及分析方法第40-41页
 2 结果与分析第41-49页
   ·感温性分析第41-42页
   ·E_1位点的等位性分析第42-44页
   ·Se-1位点的等位性分析第44-45页
   ·Ef-1位点的等位基因第45页
   ·隐性感光抑制位点分析第45页
   ·测验种×待测品种"F_2群体抽穗期的分离第45-49页
 3 讨论第49-51页
   ·早籼水稻品种的抽穗期基因型规律第49页
   ·隐性感光抑制基因在早籼中的应用第49-51页
第三章 中籼水稻品种抽穗期基因型分析第51-63页
 1 材料和方法第52页
   ·供试材料第52页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第52页
 2 结果与分析第52-61页
   ·E_1、E_3和Se-1位点的等位性分析第52-57页
   ·Ef-1位点的等位基因第57页
   ·隐性感光抑制位点分析第57页
   ·测验种×待测品种"F_2群体抽穗期的分离第57-61页
 3 讨论第61-63页
   ·中籼水稻抽穗期基因型第61页
   ·水稻抽穗期基因型与种植制度第61页
   ·杂交中籼表现广适性的遗传基础第61-63页
第四章 晚籼水稻品种抽穗期基因型分析第63-71页
 1 材料和方法第64-65页
   ·供试材料第64页
   ·试验处理第64页
   ·统计调查及分析方法第64-65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5-67页
   ·E_1位点的等位性分析第65-66页
   ·Se-1位点的等位性分析第66-67页
   ·Ef-1位点的等位基因第67页
   ·隐性感光抑制位点分析第67页
 3 讨论第67-71页
   ·典型晚籼抽穗期基因型规律第67-68页
   ·早晚兼用型籼稻品种的基因型特征第68-69页
   ·抽穗期基因型规律与设计育种第69-71页
第五章 水稻抽穗期QTL表达稳定性分析第71-87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2-73页
   ·供试材料第72页
   ·抽穗期调查及统计分析第72-73页
   ·QTL分析第73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3-78页
   ·BIL群体、RIL群体及置换系群体抽穗期表现及其变异第73-76页
   ·图谱构建第76页
   ·抽穗期基因的分子定位及效应分析第76-78页
 3 讨论第78-87页
   ·控制水稻抽穗期的基因资源丰富,遗传基础复杂第78-79页
   ·QTL表达稳定性的机理第79页
   ·不同群体间抽穗期QTL位点的差异第79-80页
   ·稳定表达的QTL在设计育种中的应用第80-87页
第六章 隐性感光抑制基因dth-8的精细定位与育种利用第87-105页
 1 材料和方法第88-90页
   ·试验材料第88页
   ·试验设计第88-89页
   ·QTL分析第89页
   ·分子标记的开发第89-90页
 2 结果和分析第90-95页
   ·在3种环境下抽穗期及短日处理效应的表现第90页
   ·抽穗期的QTL定位第90-92页
   ·qDTHh-8的感光抑制效应及其遗传分析第92页
   ·Asominori和IR24的感光及基本营养生长基因型第92-93页
   ·感光抑制基因、感光基因的效应及互作分析第93-94页
   ·感光抑制基因的初定位第94页
   ·感光抑制基因的高密度连锁图谱及BAC重叠群构建第94页
   ·侯选基因分析第94-95页
 3 讨论第95-105页
   ·感光抑制基因dth-8的定位和分离第95页
   ·不同遗传背景下等位基因的差异第95页
   ·感光抑制基因dth-8的遗传模式第95-96页
   ·感光抑制基因dth-8在杂交稻选育中的应用第96-105页
第七章 全文讨论和结论第105-111页
 1 全文讨论第105-109页
 2 全文结论第109-111页
参考文献第111-123页
致谢第123-125页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和谐世界”新理念与中国外交
下一篇:企业融资结构与公司治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