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寄生虫学论文--医学原虫学论文

两种基因型蛔虫在小鼠体内的移行和分布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第一章 引言第8-12页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第12-16页
   ·材料第12-13页
     ·蛔虫卵收集、培养第12页
     ·蛔虫卵基因型检测第12页
     ·实验蛔虫卵的来源第12页
     ·蛔虫卵感染剂量准备第12-13页
     ·实验动物第13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13页
   ·方法第13-15页
     ·蛔虫感染期卵活性测试第13页
     ·动物分组第13-14页
     ·动物准备和维持第14页
     ·小鼠感染方法第14页
     ·不同脏器和部位幼虫检出方法第14-15页
   ·统计方法第15-16页
第三章 结果第16-32页
   ·两种基因型虫卵的孵化第16-18页
     ·G1型虫卵在大、小肠内孵化动态第16页
     ·G3型虫卵在大、小肠内孵化动态第16-17页
     ·两种基因型虫卵在小鼠大、小肠孵化的比较第17-18页
   ·移行动态第18-23页
     ·感染早期幼虫移行第18-20页
     ·感染中后期幼虫移行第20-21页
     ·两种基因型幼虫移行比较第21-23页
   ·两种基因型虫卵和幼虫的分布第23-27页
     ·早期分布及其比较第23-25页
     ·中后期分布及其比较第25-27页
   ·幼虫在小鼠个体间的分布(感染中后期)第27-28页
   ·两种基因型蛔虫对宿主的影响第28-32页
     ·对宿主体重的影响第28页
     ·对肝脏重量的影响第28-29页
     ·对脾脏重量的影响第29-32页
第四章 讨论第32-40页
   ·两种基因型虫卵的孵化第32-33页
     ·孵化部位第32-33页
     ·孵化时间第33页
   ·移行途径第33-36页
     ·早期移行第34-35页
     ·中后期移行第35-36页
   ·虫卵和幼虫的分布第36-38页
     ·早期分布第36-37页
     ·中后期分布第37-38页
   ·幼虫在宿主个体间的分布第38页
   ·两种基因型蛔虫对宿主的影响第38-40页
第五章 结论第40-41页
致谢第41-42页
参考文献第42-45页
综述第45-62页
 1.宿主动物模型第46-48页
 2.蛔虫-小鼠模型第48-51页
   ·幼虫移行模型第48-49页
   ·病理模型第49-51页
 3.丝虫-小鼠模型第51-54页
 4.旋毛虫-小鼠模型第54-57页
 5.小结与展望第57-58页
 参考文献第58-6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2-63页
附录 实验图片第63-64页
发表论文第64-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古、拙、真--陈洪绶绘画思想研究
下一篇:英语诗歌中间接回指释义的认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