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金属压力加工论文--拉制、拉拔论文--拉制、拉拔工艺论文

包覆拉拔法铜包铝、铜包钢双金属导线的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4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研究背景第14-15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5-23页
     ·双金属导线生产工艺及发展第15-17页
     ·包覆法研究及现状第17-19页
     ·包覆法固相焊接理论第19-23页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第23-26页
第2章 包覆焊接及拉拔设备及其工艺实验第26-36页
   ·包覆焊接制备线坯的工艺过程第26-31页
     ·原材料准备第26-27页
     ·前处理第27-29页
     ·包覆焊接第29-31页
   ·拉拔设备及工艺第31-35页
     ·拉拔设备第31-32页
     ·拉丝摸第32-34页
     ·拉拔工艺第34-35页
   ·工艺实验小结第35-36页
第3章 包覆法双金属固相结合的理论研究第36-57页
   ·双金属固相结合的物理学原理第36-49页
     ·双金属固相结合的基本概念第36-40页
     ·双金属原子结合能的从头计算第40-46页
     ·双金属原子间相互作用对势的计算第46-49页
   ·双金属固相结合的化学原理第49-55页
     ·金属晶体表面态及其激活能第49-51页
     ·金属表面氧化物的阻碍作用第51-55页
   ·本章小结第55-57页
第4章 包覆法双金属固相结合金属学机理的研究第57-82页
   ·塑性变形的作用第57-63页
     ·拉拔时的应力、变形量对结合的影响第57-59页
     ·塑性变形与双金属结合第59-63页
   ·双金属界面的其他问题第63-69页
     ·双金属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第63-66页
     ·气孔、孔洞与夹杂物及其讨论第66-69页
   ·双金属界面的扩散与相变问题第69-79页
     ·室温时界面的异类原子扩散第69-72页
     ·加热时界面的原子扩散及相变第72-77页
     ·加热时界面附近的再结晶第77-79页
   ·本章小结第79-82页
第5章 铜包铝、铜包钢线材的显微组织第82-99页
   ·铜包铝线材的显微组织第82-90页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82-83页
     ·铜包铝线材室温拉拔下的显微组织第83-86页
     ·铜包铝线室温拉拔后退火的显微组织第86-90页
   ·铜包钢线材的显微组织第90-97页
     ·实验材料及实验方法第90-91页
     ·铜包钢线材室温拉拔下的显微组织第91-95页
     ·铜包钢拉拔线材的退火显微组织第95-97页
   ·本章小节第97-99页
第6章 铜包铝、铜包钢线材的力学性能第99-120页
   ·铜包铝线材的力学性能第99-108页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99-100页
     ·室温拉拔的铜包铝线的力学性能第100-104页
     ·室温拉拔的铜包铝线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与形变量关系第104-108页
   ·铜包钢线材的力学性能第108-116页
     ·实验材料及方法第108页
     ·室温拉拔的铜包钢线的力学性能第108-111页
     ·室温拉拔的铜包钢线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与形变量关系第111-114页
     ·室温拉拔后退火的铜包钢线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第114-116页
   ·铜包铝线、铜包钢线的力学性能的讨论第116-118页
     ·加工硬化和细晶强化第116-117页
     ·再结晶退火对力学性能的控制第117-118页
   ·本章小节第118-120页
第7章 铜包铝、铜包钢线材的导电性能第120-137页
   ·包覆双金属线的直流电阻率的计算第120-122页
   ·包覆拉拔双金属线的形变对电阻率的影响第122-123页
   ·铜包铝线材的导电性能第123-129页
     ·室温拉拔后的铜包铝线材的导电性能第123-127页
     ·铜包铝线与纯铜线的等阻直径第127-129页
   ·铜包钢拉拔线材的导电性能第129-133页
     ·室温拉拔后的铜包钢线材的导电性能第129-132页
     ·铜包钢线退火后的导电性能第132-133页
   ·双金属复合导线用于交流电传导的讨论第133-135页
     ·热量损失与直流电阻第133-134页
     ·趋肤效应与同轴线第134-135页
   ·本章小结第135-137页
第8章 结论及展望第137-140页
   ·结论第137-139页
   ·今后工作展望第139-140页
参考文献第140-14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第146-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研究生履历第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莱克多巴胺单克隆抗体的研制及其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
下一篇:基于GPRS的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