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20页 |
1 含氮杂环化合物分类 | 第11-12页 |
2 含氮杂环化合物的应用 | 第12-14页 |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染料化学中的应用 | 第12页 |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医药化学中的应用 | 第12页 |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农药化学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 第13页 |
·含氮杂环化合物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工程中的应用 | 第13-14页 |
3 含氮芳香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4 含氮化合物与DNA的作用 | 第15-19页 |
·含氮化合物与DNA的作用方式 | 第15-17页 |
·非共价结合 | 第15-16页 |
·共价结合 | 第16-17页 |
·剪切作用 | 第17页 |
·含氮芳香化合物与DNA作用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17-19页 |
·DNA生物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 第17-18页 |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应用 | 第18页 |
·前景展望 | 第18-19页 |
5 课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含氮芳香化合物及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0-66页 |
1 实验部分 | 第21-30页 |
·邻苯二酰胺衍生物的合成及表征 | 第21-23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1页 |
·邻苯二酰胺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 第21-22页 |
·晶体数据收集及结构检测 | 第22-23页 |
·Ⅰ1的晶体数据收集及结构检测 | 第22-23页 |
·Ⅰ2的晶体数据收集及结构检测 | 第23页 |
·苯并咪唑衍生物的合成 | 第23-2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3-24页 |
·2-取代苯基苯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24-25页 |
·晶体数据收集及结构检测 | 第25页 |
·Ⅱ4a的晶体数据收集及结构检测 | 第25页 |
·Ⅱ4b的晶体数据收集及结构检测 | 第25页 |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铜配合物[Cu(C_(16)H_(14)N_2O_2)]的合成 | 第25-26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6页 |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铜配合物[Cu(C_(16)H_(14)N_2O_2)]的合成 | 第26页 |
·苯并噻二唑钴配合物的合成 | 第26-28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6-27页 |
·苯并噻二唑化合物的合成 | 第27-28页 |
·晶体数据收集及结构检测 | 第28页 |
·苯并咪唑Cd(Ⅱ)配合物的合成 | 第28-3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9页 |
·苯并咪唑Cd(Ⅱ)配合物的合成 | 第29-30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30-65页 |
·化合物的元素分析(EA) | 第30-31页 |
·化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1-36页 |
·化合物Ⅰ1及Ⅰ2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1-33页 |
·化合物Ⅱ4a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3页 |
·化合物Ⅲ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3-34页 |
·化合物Ⅳ3及Ⅳ5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4-35页 |
·化合物Ⅴ2的红外光谱分析(IR) | 第35-36页 |
·化合物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1H NMR) | 第36-39页 |
·化合物Ⅰ1及Ⅰ2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36-38页 |
·化合物Ⅳ3的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 第38-39页 |
·化合物的晶体结构 | 第39-65页 |
·化合物Ⅰ1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39-45页 |
·化合物Ⅰ2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45-51页 |
·化合物Ⅱ4a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51-56页 |
·化合物Ⅱ4b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56-60页 |
·化合物Ⅳ3的晶体结构解析 | 第60-65页 |
3 小结 | 第65-66页 |
第三章 双水杨醛缩乙二胺铜(Ⅱ)配合物与DNA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66-73页 |
1 实验部分 | 第66-67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66页 |
·Cu(C_(16)H_(14)N_2O_2)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66-67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67-72页 |
·Cu(C_(16)H_(14)N_2O_2)配合物在玻碳电极上的电化学性质 | 第67页 |
·pH值对Cu(C_(16)H_(14)N_2O_2)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7-68页 |
·反应时间对Cu(C_(16)H_(14)N_2O_2)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68-69页 |
·DNA浓度对Cu(C_(16)H_(14)N_2O_2)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 第69页 |
·扫速对Cu(C_(16)H_(14)N_2O_2)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 第69页 |
·DNA-Cu(C_(16)H_(14)N_2O_2)复合物的结合比及结合常数 | 第69-72页 |
3 小结 | 第72-73页 |
第四章 以[Co(bth)_2(H_2O)_4]ClO_4为指示剂的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73-83页 |
1 实验部分 | 第73-7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73-74页 |
·实验方法 | 第74-75页 |
·[Co(bth)_2(H_2O)_4]~+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74页 |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第74页 |
·玻碳修饰电极的共价键合与DNA的固定 | 第74-75页 |
·修饰后玻碳电极上DNA的杂交 | 第75页 |
·指示剂的嵌入 | 第75页 |
·电化学测定 | 第7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75-82页 |
·[Co(bth)_2(H_2O)_4]~+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75-79页 |
·pH值对[Co(bth)_2(H_2O)_4]~+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77页 |
·扫速对[Co(bth)_2(H_2O)_4]~+氧化峰电流的影响 | 第77-78页 |
·反应时间对[Co(bth)_2(H_2O)_4]~+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78-79页 |
·电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 第79-82页 |
·玻碳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 | 第79-80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80-81页 |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 第81-82页 |
3 小结 | 第82-83页 |
第五章 以[Cd(C_7H_6N_2)_2](NO_3)_2为杂交指示剂的DNA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83-91页 |
1 实验部分 | 第83-8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83页 |
·[Cd(C_7H_6N_2)_2]~(2+)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83-84页 |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究 | 第84-85页 |
·玻碳电极的预处理 | 第84页 |
·玻碳修饰电极的共价键合与DNA的固定 | 第84页 |
·修饰后玻碳电极上DNA的杂交 | 第84页 |
·指示剂的嵌入 | 第84页 |
·电化学测定 | 第84-85页 |
2 结果与讨论 | 第85-90页 |
·[Cd(C_7H_6N_2)_2]~(2+)的电化学性质 | 第85页 |
·[Cd(C_7H_6N_2)_2]~(2+)与DNA相互作用的电化学研究 | 第85-86页 |
·反应时间对[Cd(C_7H_6N_2)_2]~(2+)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86-87页 |
·pH值对[Cd(C_7H_6N_2)_2]~(2+)与DNA相互作用的影响 | 第87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 | 第87-90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选择性 | 第87-88页 |
·DNA电化学传感器的检测线性范围与检测限 | 第88-89页 |
·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再生 | 第89-90页 |
3 小结 | 第90-91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8-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