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5页 |
·研究的意义及背景 | 第8-10页 |
·素质教育发展过程中对基础类教育建筑中交往环境提出新的要求 | 第8页 |
·我国小学教育建筑环境中缺乏适当的交往空间 | 第8-9页 |
·廊空间是交往空间在学校空间中的典型代表 | 第9-10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 第10-12页 |
·国外相关研究 | 第10-11页 |
·国内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 第12页 |
·研究的内容与框架 | 第12-13页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3页 |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及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3页 |
·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13-15页 |
2. 国内外小学廊空间历史变迁和现状 | 第15-21页 |
·廊概念的历史演变 | 第15页 |
·分析国内外小学校廊空间 | 第15-20页 |
·国外学校廊空间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 第15-18页 |
·中国学校廊空间的历史变迁和现状 | 第18-20页 |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3. 从人的心理分析学校建筑中的廊空间 | 第21-27页 |
·从环境行为因素分析廊空间 | 第21-22页 |
·环境与行为的关系 | 第21页 |
·廊空间成为室内外空间之媒介 | 第21-22页 |
·学生在廊空间中的行为 | 第22页 |
·从心理方面探讨廊空间 | 第22-26页 |
·视觉心理规律性在廊空间设计中的利用 | 第22-24页 |
·廊的封闭与开敞性研究 | 第24页 |
·安全感在廊空间中的建立 | 第24-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4. 调研我国小学校廊空间情况 | 第27-65页 |
·本章研究方法 | 第27-29页 |
·设计相关问题表格 | 第27页 |
·调研对象的选取 | 第27页 |
·实地调研 | 第27-28页 |
·学校廊空间分类依据 | 第28-29页 |
·一类小学调研情况 | 第29-41页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附属小学 | 第29-39页 |
·西安长庆八中小学部 | 第39-40页 |
·对于一类小学廊空间总结 | 第40-41页 |
·二类学校调研 | 第41-51页 |
·西安师范附属小学 | 第41-44页 |
·郑州创新街小学 | 第44-46页 |
·杭州学军小学 | 第46-47页 |
·宁波海曙区实验学校 | 第47-49页 |
·宁波实验小学 | 第49页 |
·对于二类小学廊空间总结 | 第49-51页 |
·三类学校调研 | 第51-63页 |
·浙江绿城小学 | 第51-54页 |
·南京行知小学 | 第54-56页 |
·西安高新国际学校 | 第56-59页 |
·清华大学附属小学 | 第59-60页 |
·郑州47中小学部 | 第60-61页 |
·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 | 第61-62页 |
·对于三类小学廊空间总结 | 第62-63页 |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一类学校中的廊空间 | 第63页 |
·二类学校中的廊空间 | 第63-64页 |
·三类学校中的廊空间 | 第64-65页 |
5. 国外小学校廊空间优秀实例分析 | 第65-86页 |
·日本小学校 | 第65-83页 |
·实例中定义模糊的廊空间主要分为两类 | 第65-66页 |
·阿帕斯学校 | 第66-67页 |
·浪合学校 | 第67-69页 |
·棚仓町立社川小学 | 第69-71页 |
·出石町立弘道小学校 | 第71-72页 |
·筑波市立东小学校 | 第72-74页 |
·武藏野市立千川小学校 | 第74-76页 |
·日本女子大学附属丰明小学 | 第76-77页 |
·三隅町立三隅小学校 | 第77-79页 |
·旭町立旭学校 | 第79页 |
·岩出山町立岩出山学校 | 第79-80页 |
·庆应湘南藤泽学校 | 第80-81页 |
·东京都立晴海学校 | 第81-82页 |
·沙雷吉奥小学及中学校 | 第82页 |
·群马县白银分校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6页 |
·融合型廊空间 | 第84页 |
·扩展型廊空间 | 第84-86页 |
6. 学校建筑中廊空间的设计原则与设计手法 | 第86-96页 |
·基本设计原则 | 第86-87页 |
·安全性原则 | 第86页 |
·舒适性要求 | 第86页 |
·导向性与领域感原则 | 第86-87页 |
·营造交往空间原则 | 第87页 |
·小学建筑廊空间的设计手法 | 第87-94页 |
·空间变化 | 第87-92页 |
·围合面变化 | 第92-93页 |
·构件变化 | 第93-94页 |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7. 结论 | 第96-102页 |
·本文的研究结论 | 第96-99页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第99-102页 |
图录 | 第102-107页 |
附录 | 第107-121页 |
致谢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