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28页 |
·水资源现状 | 第13-15页 |
·水资源短缺 | 第13-14页 |
·水源污染 | 第14-15页 |
·受污染源水净化的意义 | 第15页 |
·常规净水工艺的局限性 | 第15-16页 |
·受污染源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0页 |
·深度处理技术 | 第16-18页 |
·预处理技术 | 第18-20页 |
·气浮—生物接触氧化集成技术概述 | 第20-28页 |
·气浮工艺 | 第20-23页 |
·生物接触氧化工艺 | 第23-26页 |
·气浮—生物接触氧化集成技术 | 第26-28页 |
第2章 试验概况 | 第28-32页 |
·原水水质 | 第28页 |
·工艺系统 | 第28-30页 |
·工艺流程 | 第28-29页 |
·试验装置 | 第29-30页 |
·水质监测指标 | 第30页 |
·试验目的和内容 | 第30-32页 |
第3章 气浮阶段试验 | 第32-36页 |
·烧杯混凝试验 | 第32-33页 |
·中试试验 | 第33-35页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生物接触氧化挂膜试验 | 第36-41页 |
·挂膜方法 | 第36页 |
·挂膜启动试验 | 第36-40页 |
·浮后水质概况 | 第36页 |
·运行参数 | 第36-37页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5章 气浮—生化装置除污染试验 | 第41-51页 |
·浊度的去除 | 第41-43页 |
·COD_(Mn)的去除 | 第43-45页 |
·氨氮的去除 | 第45-47页 |
·UV_(254)的去除 | 第47-48页 |
·藻类的去除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6章 除污染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 第51-69页 |
·水温变化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5页 |
·水温变化对COD_(M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1-53页 |
·水温变化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3-54页 |
·水温变化对UV_(254)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4-55页 |
·污染物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5-59页 |
·原水COD_(Mn)浓度对COD_(Mn)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5-56页 |
·原水氨氮浓度对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6-57页 |
·原水UV_(254)含量对UV_(254)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7-59页 |
·水力停留时间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9-63页 |
·生化段气水比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3-66页 |
·生化段反冲洗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66-67页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7章 试验运行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第69-78页 |
·亚硝酸盐的积累 | 第69-70页 |
·重新启动的问题 | 第70-72页 |
·椎实螺的去除 | 第72-76页 |
·椎实螺形态特征及生活习性 | 第73页 |
·椎实螺生长与繁殖 | 第73-74页 |
·椎实螺对填料生物膜的啃食 | 第74页 |
·椎实螺在池内大量生长的现象 | 第74页 |
·椎实螺大量生长对生化池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74-75页 |
·控制椎实螺在池内大量生长的方法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8章 与现有生化—气浮串联工艺比较 | 第78-80页 |
第9章 结论和建议 | 第80-85页 |
·结论 | 第80-83页 |
·受污染原水水质 | 第80页 |
·气浮—生化装置中试运行效果 | 第80-82页 |
·气浮—生化装置中试运行影响因素 | 第82-83页 |
·建议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