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7页 |
第一章 超嗜热菌亮氨酰-tRNA 合成酶具有原始的编校活性 | 第17-41页 |
摘要 | 第17页 |
关键词 | 第17-18页 |
1. 引言 | 第18-2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23页 |
·材料 | 第21页 |
·蛋白质和tRNA 的制备 | 第21-22页 |
·三重识别复合小螺旋minihelixLIV的设计和制备 | 第22页 |
·氨基酰化RNA 的制备 | 第22页 |
·水解能力的测定 | 第22-23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3-29页 |
·第一类AARS 中a 亚类三种酶编校功能的专一性 | 第23-26页 |
·复合小螺旋minihelixLIV的设计和氨基酰化 | 第26-28页 |
·AaLeu-CP1 可以水解不同氨基酰化的复合小螺旋 | 第28-29页 |
4. 讨论 | 第29-36页 |
·AARS 和tRNA 与蛋白质翻译系统共进化 | 第29-30页 |
·AARS 的氨基酰化和编校功能对保证遗传密码的精确性起重要作用 | 第30-31页 |
·古老的AaLeuRS 保留了对LIVRS 氨基酰化产物的非专一性编校活性 | 第31-32页 |
·编校功能仍然在进化 | 第32-33页 |
·LIVRS 可以氨基酰化一个原始的共同小螺旋模型 | 第33-34页 |
·AaLeu-CP1 具有原始编校结构域的古老性质同时也具有与现代游离编校结构域相似的性质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41页 |
第二章 亮氨酰-tRNA 合成酶冗余的纠错途径 | 第41-67页 |
摘要 | 第41页 |
关键词 | 第41-42页 |
1. 引言 | 第42-4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45-48页 |
·材料 | 第45-46页 |
·蛋白质和tRNA 的制备 | 第46-47页 |
·酶促反应的测定 | 第47-4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8-56页 |
·不同氨基酸引起不同水平的编校反应 | 第48-50页 |
·不依赖tRNA 的编校途径在LeuRS 系统中广泛存在 | 第50-52页 |
·不依赖tRNA 的编校不发生在CP1 编校结构域 | 第52页 |
·依赖tRNA 的编校又可以分为两条途径 | 第52-56页 |
4. 讨论 | 第56-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7页 |
第三章 亮氨酰-tRNA 合成酶两条依赖tRNA 的编校途径的分离 | 第67-95页 |
摘要 | 第67页 |
关键词 | 第67-68页 |
1. 引言 | 第68-72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2-75页 |
·材料 | 第72页 |
·蛋白质的制备 | 第72-73页 |
·RNA 的制备 | 第73页 |
·氨基酰化反应的测定 | 第73页 |
·误氨基酰-tRNA 水解反应的测定 | 第73页 |
·ATP 消耗反应的测定 | 第73-74页 |
·结构模型的构建 | 第74-7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75-87页 |
·AaLeuRS编校结构域保守位点的点突变丙氨酸扫描 | 第75-77页 |
·AaLeuRS 的 Y358 残基在转移前和转移后的不同作用以及tRNA 的3’末端在转移前编校中的可能构象 | 第77-81页 |
·T273 突变体分开了依赖tRNA 的转移前编校 | 第81-85页 |
·ATP 消耗实验中的本底值的研究 | 第85-87页 |
4. 讨论 | 第87-90页 |
·转移前编校中tRNA 的3’末端与LeuRS 编校结构域可能的作用方式 | 第87-88页 |
·两条依赖tRNA 的编校途径的分离 | 第88-89页 |
·转移前编校途径对ATP 消耗实验的贡献更大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5页 |
第四章 亮氨酰-tRNA 合成酶通过结构域间的通讯提高催化的精确性 | 第95-122页 |
摘要 | 第95页 |
关键词 | 第95-96页 |
1. 引言 | 第96-98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98-101页 |
·材料 | 第98页 |
·蛋白质的制备 | 第98页 |
·RNA 的制备 | 第98-99页 |
·氨基酰化反应的测定 | 第99页 |
·水解反应的测定 | 第99页 |
·ATP 消耗反应的测定 | 第99-100页 |
·AaLeuRS 的R322 突变体对大肠杆菌温度敏感型LeuRS 缺陷菌株的补偿实验 | 第100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100-101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01-113页 |
·AaLeuRS 编校结构域的R322 突变抑制酶的氨基酰化 | 第101-103页 |
·R322 突变影响了AaLeuRS 氨基酰化活性口袋与底物的结合和酶的催化效率 | 第103-104页 |
·编校反应对AaLeuRS 野生型及其R322 突变体的氨基酰化反应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编校反应对 AaLeuRS 野生型及其编校缺陷突变体的氨基酰化反应的影响 | 第106-109页 |
·R322 突变抑制酶的误氨基酰化 | 第109-110页 |
·K185 和E186 与R322 的关系 | 第110-113页 |
4. 讨论 | 第113-118页 |
·氨基酰-tRNA 合成酶结构域间的通讯 | 第113页 |
·一种新的负反馈机制以提高氨基酰化的专一性 | 第113-115页 |
·AaLeuRS 结构域间的通信的结构基础 | 第115-117页 |
·关于这种负反馈机制进化的探讨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2页 |
第五章 tRNA~(Leu)具有对应于LeuRS氨基酰化和编校功能的不同识别元件 | 第122-138页 |
摘要 | 第122页 |
关键词 | 第122-123页 |
1. 引言 | 第123-124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24-128页 |
·材料 | 第124-125页 |
·蛋白质和tRNA 的制备 | 第125页 |
·tRNA 的末端标记 | 第125-126页 |
·凝胶阻滞实验 | 第126页 |
·足迹保护实验 | 第126-127页 |
·氨基酰化反应的测定 | 第127页 |
·水解反应的测定 | 第127页 |
·ATP 消耗反应的测定 | 第127-128页 |
3. 实验结果 | 第128-132页 |
·凝胶阻滞实验鉴定正确的tRNA 标记产物 | 第128-129页 |
·足迹保护实验 | 第129页 |
·保守的LeuRS反密码环A35是转移前编校识别元件 | 第129-132页 |
4. 讨论 | 第132-134页 |
·通过基因高表达从大肠杆菌中纯化的tRNA 可以用于足迹实验 | 第132-133页 |
·氨基酰化和编校反应中LeuRS 对tRNA 的识别元件不同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8页 |
结论 | 第138-140页 |
附录: 本论文缩写汇编 | 第140-142页 |
在学期间发表或总结论文 | 第142-144页 |
致谢 | 第144-1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