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33页 |
·乙醇的用途 | 第14-15页 |
·工业乙醇的生产方法 | 第15-16页 |
·生物发酵法 | 第15页 |
·化学合成法 | 第15-16页 |
·乙醇及甘油的代谢机理 | 第16-18页 |
·环境因素对3-磷酸甘油脱氢酶同功酶的影响 | 第18页 |
·甘油在酿酒酵母生命活动中的作用 | 第18-23页 |
·甘油在细胞中起到维持渗透压的作用 | 第19-20页 |
·甘油在细胞中起氧化还原平衡的作用 | 第20-21页 |
·Fp51p 对甘油渗出到细胞外的作用 | 第21-22页 |
·缺失基因 FP51 后对酿酒酵母生长的影响 | 第22-23页 |
·氨代谢对甘油合成的影响 | 第23-24页 |
·代谢工程 | 第24-30页 |
·代谢工程的基本原理与过程 | 第25-26页 |
·代谢工程的方法与具体应用 | 第26-28页 |
·代谢通量分析(MFA) | 第28页 |
·代谢控制分析(MCA) | 第28-29页 |
·代谢工程的设计思路 | 第29-30页 |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酿酒酵母出发菌株的筛选及营养缺陷型菌株的构建 | 第33-53页 |
·微生物育种方法 | 第33-34页 |
·传统的微生物遗传育种 | 第33-34页 |
·酿酒酵母分子育种展望 | 第3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4-46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8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34-35页 |
·实验药品与化学试剂 | 第35-37页 |
·培养基 | 第37-38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6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 | 第38-40页 |
·质粒的提取(CTAB 法) | 第40-41页 |
·酵母染色体的快速分离 | 第41页 |
·酵母细胞的转化 | 第41-42页 |
·PCR 反应体系 | 第42页 |
·酶切体系 | 第42页 |
·连接体系(20μl) | 第42页 |
·电泳法检测DNA凝胶的制 | 第42-43页 |
·DNA 片段的回收纯化 | 第43页 |
·淀粉酸水解法 | 第43-44页 |
·菌种扩大培养与接种 | 第44页 |
·玉米淀粉发酵液的制备 | 第44-45页 |
·发酵实验 | 第45-4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46-48页 |
·双倍体、单倍体实验菌株实验结果 | 第46-48页 |
·出发菌株营养缺陷型的构建 | 第48-51页 |
·构建插入ura3 失活的质粒pJJ242-ura3 | 第49页 |
·URA3 缺陷型菌株 S.c.A-spore 12-1 的构建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第三章 对编码酿酒酵母通道蛋白基因的遗传操作提高乙醇产量的研究 | 第53-70页 |
引言 | 第53-54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54-65页 |
·实验材料 | 第54-55页 |
·实验菌种与质粒 | 第54页 |
·化学试剂与培养基 | 第54-55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65页 |
·一步基因中断法缺失目的基因 | 第55-56页 |
·pUC18-FPS1-ORF 质粒的构建 | 第56-59页 |
·pUC18-FRYURF 质粒的构建 | 第59-61页 |
·高产乙醇基因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61-63页 |
·缺失基因FPS1渗透胁迫实验 | 第63页 |
·发酵实验 | 第63-6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缺失基因 FPS1 后菌株的渗透胁迫实验 | 第65页 |
·发酵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5-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对编码酵母磷酸甘油脱氢酶基因遗传操作提高乙醇产量的研究 | 第70-84页 |
·引言 | 第70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70-80页 |
·实验材料 | 第70-71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70-71页 |
·化学试剂与培养基 | 第71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71页 |
·实验方法 | 第71-79页 |
·质粒pUC18-RYUR 的构建 | 第71-74页 |
·缺失编码甘油3-磷酸脱氢酶基因 GPD1 | 第74-77页 |
·缺失编码甘油3-磷酸脱氢酶基因 GPD2 | 第77-79页 |
·发酵实验 | 第79-80页 |
·玉米淀粉发酵液制备 | 第79-80页 |
·发酵实验条件 | 第80页 |
·发酵液样品的收集及处理 | 第8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80-82页 |
·本章小结 | 第82-84页 |
第五章 过量表达酿酒酵母谷氨酸合酶基因遗传操作提高乙醇产量的研究 | 第84-96页 |
·引言 | 第84-85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85-92页 |
·实验材料 | 第85-86页 |
·菌种与质粒 | 第85页 |
·化学试剂与培养基 | 第85-86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86页 |
·实验方法 | 第86-92页 |
·两步基因中断法缺失目的基因 | 第86-88页 |
·过量表达GLT1工程菌株的构建 | 第88-91页 |
·两步基因置换法过量表达GLT1 | 第91页 |
·发酵实验 | 第91-92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92-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酿酒酵母等位基因的分离与组合实验构建新的基因型菌株 | 第96-104页 |
·引言 | 第96-98页 |
·酿酒酵母等位基因的分离及遗传分析 | 第96-9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98-99页 |
·实验材料 | 第98-99页 |
·实验菌株 | 第98页 |
·实验药品与化学试剂 | 第98页 |
·培养基 | 第98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98-99页 |
·实验方法 | 第99-101页 |
·验证酿酒酵母杂交型的几种方法 | 第99-100页 |
·酒精酵母子囊孢子的产生 | 第100页 |
·酒精酵母子囊孢子的拆分 | 第100-101页 |
·PCR 扩增验证 | 第101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2页 |
·单倍体酵母细胞杂交及酿酒酵母子囊孢子产生 | 第101页 |
·等位基因分离及遗传背景分析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4页 |
第七章 酿酒酵母乙醇高产菌株的发酵实验研究 | 第104-126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05页 |
·实验材料 | 第105页 |
·实验菌株 | 第105页 |
·实验药品与化学试剂 | 第105页 |
·生物酶制剂 | 第105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05页 |
·主要培养基和玉米发酵液的制备 | 第105页 |
·实验方法 | 第105-106页 |
·发酵实验条件 | 第105-106页 |
·发酵液样品采集及代谢产物分析 | 第106页 |
·发酵液样品的收集及处理 | 第106页 |
·OD 值的测定 | 第106页 |
·葡萄糖的测定 | 第106页 |
·乙醇、甘油、乙酸和丙酮酸的测定 | 第106页 |
·实验结果 | 第106-120页 |
·单基因遗传操作的酵母菌株发酵结果 | 第106-110页 |
·发酵菌株编号及基因型 | 第106-107页 |
·生长特性 | 第107-110页 |
·FPS1 基因缺失系列工程菌的发酵结果 | 第110-112页 |
·发酵菌株编号及基因型 | 第110页 |
·生长特性 | 第110-112页 |
·GPD1 基因缺失系列工程菌的发酵结果 | 第112-115页 |
·发酵菌株编号及基因型 | 第112页 |
·生长特性 | 第112-115页 |
·GPD2 基因缺失系列工程菌的发酵结果 | 第115-118页 |
·发酵菌株编号及基因型 | 第115页 |
·生长特性 | 第115-118页 |
·含有 GLT1 基因过量表达系列工程菌的发酵结果 | 第118-120页 |
·发酵菌株编号及基因型 | 第118页 |
·生长特性 | 第118-120页 |
·讨论与分析 | 第120-124页 |
·缺失基因FPS1后酿酒酵母乙醇产量的变化 | 第122页 |
·缺失基因 GPD1、GPD2 后酿酒酵母乙醇产量的变化 | 第122-123页 |
·基因 GLT1 在基因工程菌株中过量表达后乙醇产量的变化 | 第123-124页 |
·结论 | 第124页 |
·本章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八章 酿酒酵母基因工程菌株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126-138页 |
·引言 | 第126-128页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28页 |
·菌种 | 第128页 |
·实验药品与化学试剂 | 第128页 |
·主要培养基和玉米发酵液的制备 | 第128页 |
·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128页 |
·实验方法 | 第128-130页 |
·S.cerevisiae代谢通量平衡模型的建立 | 第128-129页 |
·拟稳态方程组的求解 | 第129页 |
·发酵实验条件 | 第129页 |
·发酵液样品采集及代谢产物分析 | 第129-130页 |
·OD 值的测定 | 第129页 |
·葡萄糖的测定 | 第129页 |
·乙醇、甘油、乙酸和丙酮酸的测定 | 第129页 |
·乙酸和丙酮酸的测定 | 第129-130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130-133页 |
·酿酒酵母恒化培养生化反应代谢模型 | 第130页 |
·KAM-21 在恒化培养条件下的代谢通量分析 | 第130-133页 |
·本章小结 | 第133-138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8-142页 |
·结论和创新点 | 第138-141页 |
·主要结论 | 第138-140页 |
·创新点 | 第140-141页 |
·展望 | 第141-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150-151页 |
致谢 | 第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