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7页 |
·全球发展趋势:纯粹经济增长向可持续发展的转型 | 第13页 |
·当代中国态势:资源利用率低下以及环境代价高昂 | 第13-14页 |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链中工业设计的严重缺位 | 第14-16页 |
·设计与生态深度结合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 | 第16-17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7-18页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生态视域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系统 | 第18-27页 |
·时间维——产业链“6+1”模式与设计产业链“1+X”模式 | 第20-22页 |
·观念维——设计观念演进的四个层次 | 第22-24页 |
·空间维——设计战略实施的七个层面 | 第24-27页 |
·论文结构和创新点 | 第27-31页 |
·论文结构 | 第28-29页 |
·创新点 | 第29-31页 |
第2章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调研与分析 | 第31-57页 |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相关理论综述 | 第31-37页 |
·关于“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的解读 | 第31-33页 |
·产业链理论 | 第33-34页 |
·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第34-35页 |
·设计产业链理论 | 第35页 |
·专用汽车设计的产业链 | 第35-37页 |
·国内外专用汽车及其设计研发现状 | 第37-40页 |
·国外专用汽车现状 | 第37-38页 |
·国内专用汽车发展现状 | 第38-40页 |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 第40-42页 |
·我国专用汽车行业的主要问题 | 第40-41页 |
·我国专用汽车产品的问题与机遇 | 第41-42页 |
·我国专用汽车自主设计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42-57页 |
·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的基本技术路径 | 第43-47页 |
·路径一:从“制造”到“智造”的转向 | 第47-50页 |
·路径二:从“设计”到“设计产业链”的转向 | 第50-57页 |
第3章 整合观念维:生态视域下的设计研究 | 第57-73页 |
·相关理论综述 | 第57-61页 |
·关于“生态视域”的解读 | 第57-59页 |
·循环经济理论 | 第59-61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61-65页 |
·循环经济的本质及内涵 | 第61-64页 |
·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比较 | 第64-65页 |
·生态视域之于设计研究 | 第65-73页 |
·“生态”视域对设计活动的影响 | 第66-68页 |
·“生态化”目标实现的手段与方法 | 第68-71页 |
·生态视域下设计活动的新范式 | 第71-73页 |
第4章 突破时间维: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路径研究 | 第73-98页 |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 | 第73-75页 |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化前的战略规划 | 第73-74页 |
·产业链的孕育和孵化 | 第74-75页 |
·我国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的战略选择 | 第75-82页 |
·创新战略的五种类型 | 第75-76页 |
·我国专用汽车设计“积累—学习—突破”的创新战略 | 第76-82页 |
·生态视域下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的路径选择 | 第82-86页 |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的设计与规划 | 第82-83页 |
·生态视域的现实化途径 | 第83-85页 |
·设计产业链的形成 | 第85-86页 |
·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的具体手段 | 第86-98页 |
·专用汽车设计研发活动的一般过程 | 第86-89页 |
·基于设计过程的专用汽车设计产业链创新 | 第89-93页 |
·创造有利设计产业链形成的体制环境 | 第93-95页 |
·利用外资研发机构的溢出效应 | 第95-96页 |
·探索产学研深度结合的途径 | 第96-98页 |
第5章 实施空间维:可持续的系统解决方案 | 第98-126页 |
·国家及行业层面 | 第99-109页 |
·基于国家竞争力的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系统 | 第99-101页 |
·通过政府财政投入,支持设计创新研究 | 第101-102页 |
·鼓励行业间的横向渗透和整合 | 第102-104页 |
·创造利于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的经济和政策环境 | 第104-105页 |
·完善教育体系,实施教学改革,适应专用汽车设计产业化需要 | 第105-106页 |
·加强舆论环境的健康导向,鼓励设计创新与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 第106-107页 |
·制定法规激励设计创新意愿,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 第107-109页 |
·区域层面 | 第109-115页 |
·培育创新型龙头企业,重视原创型中小企业 | 第109-110页 |
·创造良好的专用汽车设计创新经济环境 | 第110-113页 |
·打造设计创新平台增强区域专用汽车研发整体实力 | 第113-114页 |
·建立设计创新的风险分散机制 | 第114-115页 |
·企业层面 | 第115-121页 |
·重视设计创新,培育自主设计研发及创新能力 | 第116-117页 |
·增强专用汽车技术储备,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和自给率 | 第117页 |
·创建合理的设计研发创新机制与创新环境 | 第117-119页 |
·加强企业创新体系建设和研发队伍的建设 | 第119-120页 |
·适时实施新能源专用汽车发展战略 | 第120-121页 |
·增强生态意识,规划企业生态化发展战略转变 | 第121页 |
·品类及产品层面 | 第121-126页 |
·产品设计研发面向客户、满足用户,实现盈利 | 第121-122页 |
·避免同质化竞争,开发差异化产品,以产品创新增加品牌价值 | 第122-123页 |
·专用汽车形式从“终端产品”向“系统服务”转变的设想 | 第123-126页 |
第6章 集群式设计创新研究与实证 | 第126-165页 |
·基于产业集群的集群式创新探研 | 第126-156页 |
·我国专用汽车产业集群现状 | 第126-129页 |
·梁山、铁岭和随州三地专用汽车产业集群调查分析 | 第129-139页 |
·基于循环经济思想的集群式设计创新研究 | 第139-150页 |
·专用汽车集群式设计创新的支撑体系分析 | 第150-156页 |
·实证分析: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研究 | 第156-165页 |
·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研究概述 | 第156-159页 |
·随州专用汽车产业发展的三条思路 | 第159-165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65-169页 |
·结论 | 第165-166页 |
·展望 | 第166-169页 |
参考文献 | 第169-183页 |
图片来源 | 第183-185页 |
表格来源 | 第185-186页 |
致谢 | 第186-187页 |
附录A:国外专用汽车产品及企业 | 第187-197页 |
附录B:随州市专用汽车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 第197-227页 |
附录C:随州专用汽车企业调查问卷(样表) | 第227-242页 |
附录D:随州专用汽车企业访谈提纲 | 第242-245页 |
附录E:湖北省专用汽车设计创新服务平台(策划方案) | 第245-250页 |
附录F: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