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侵权中的过失
| 引言 | 第1页 |
| 一、过失的概念 | 第8-9页 |
| 二、过失责任的历史发展 | 第9-13页 |
| 三、过失的分类 | 第13-14页 |
| (一) 一般分类 | 第13-14页 |
| 1 重大过失 | 第13-14页 |
| 2 一般过失 | 第14页 |
| 3 轻微过失 | 第14页 |
| (二) 分类的意义 | 第14页 |
| 四、重大过失 | 第14-18页 |
| (一) 主观说与客观说之比较 | 第14-17页 |
| 1 主观说 | 第14-15页 |
| 2 客观说 | 第15页 |
| 3 主观说与客观说的区别 | 第15-17页 |
| (二) 确定重大过失的意义 | 第17-18页 |
| (三) 重大过失与故意 | 第18页 |
| 五、过失的判断标准 | 第18-30页 |
| (一) 概述 | 第18-23页 |
| 1 主观标准 | 第19页 |
| 2 客观标准 | 第19-20页 |
| 3 主观标准和客观标准合理性分析 | 第20-23页 |
| (二) 客观标准及其评价 | 第23-25页 |
| (三) 关于合理人标准的适用 | 第25-30页 |
| 六、过失相抵和比较过失 | 第30-41页 |
| (一) 过失相抵的基本概念与法理依据 | 第30-31页 |
| (二) 构成要件 | 第31-34页 |
| 1 客观要件 | 第31-32页 |
| 2 主观要件 | 第32-34页 |
| (三) 过失相抵是否以受害人有责任能力为前提 | 第34-36页 |
| 1 须有责任能力说 | 第34-35页 |
| 2须有注意能力说 | 第35页 |
| 3 客观说 | 第35-36页 |
| (四) 过失相抵原则的适用范围问题 | 第36-38页 |
| (五) 过失相抵原则在适用中的限制 | 第38-39页 |
| (六) 过失相抵的效力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