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前言 | 第12-22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2-14页 |
·优秀运动员的培养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 | 第12页 |
·对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是进行研究与训练的前提和依据 | 第12页 |
·优秀体操运动员的培养还面临许多问题 | 第12-13页 |
·研究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划分及阶段性特征成为必然 | 第13-14页 |
·文献综述 | 第14-20页 |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阶段划分研究综述 | 第14-18页 |
·制定多年训练规划的必要性 | 第14-15页 |
·世界各国对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研究成果综述 | 第15-16页 |
·体操全过程多年训练的阶段划分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小结 | 第18页 |
·优秀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性特征研究成果综述 | 第18-20页 |
·竞技体操运动的项目特征 | 第18-19页 |
·竞技体操竞赛的新特点 | 第19页 |
·竞技体操的技术特征 | 第19页 |
·竞技体操多年训练的阶段性特征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本研究的理论支撑 | 第20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研究局限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20-21页 |
·本研究的局限 | 第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22-27页 |
·研究对象 | 第22页 |
·研究方法 | 第22-27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22页 |
·专家访谈法 | 第22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22-26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6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6-27页 |
·技术路线图 | 第27页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第27-87页 |
·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阶段划分相关理论研究 | 第27-38页 |
·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释义 | 第27-28页 |
·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阶段划分应遵循的原则 | 第28页 |
·科学性原则 | 第28页 |
·历史传承性原则 | 第28页 |
·系统性原则 | 第28页 |
·项目独特性原则 | 第28页 |
·综合性原则 | 第28页 |
·我国优秀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 第28-34页 |
·系统论与控制论科学理论 | 第28-29页 |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规律 | 第29-30页 |
·人体生物学发育规律与竞技能力适应发展的关系 | 第30-31页 |
·身体素质的发育发展规律 | 第31-33页 |
·体操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 | 第33-34页 |
·阶段划分要考虑的几个主要因素分析 | 第34-37页 |
·体操竞赛规则及赛制的动态变化 | 第34-36页 |
·对早期专项化训练的科学分析 | 第36-37页 |
·阶段划分的时间特征研究 | 第37-38页 |
·人体各种年龄释义 | 第37页 |
·各训练阶段主要标志性时间注释 | 第37-38页 |
·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的阶段划分 | 第38-62页 |
·对本研究几个相关名词的解释 | 第38页 |
·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 | 第38-41页 |
·时间特征与年龄特征 | 第39-40页 |
·竞技能力形成的过程特征 | 第40-41页 |
·阶段组成及阶段名称的确立 | 第41-42页 |
·各训练阶段起止时间及训练年限分析 | 第42-61页 |
·启蒙训练阶段 | 第42-47页 |
·基础训练阶段 | 第47-48页 |
·专项提高阶段 | 第48-49页 |
·最佳竞技阶段 | 第49-54页 |
·竞技保持阶段 | 第54-56页 |
·体操运动员退役年龄特征及延长运动寿命分析 | 第56-61页 |
·阶段划分小结 | 第61-62页 |
·体操运动员全程性多年训练过程各阶段主要特征分析 | 第62-82页 |
·启蒙训练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 第62-65页 |
·挑选适宜练体操的儿童进行观察训练,了解能力及天赋 | 第62-64页 |
·培养体操意识及体操兴趣,养成良好训练习惯 | 第64页 |
·发展协调、灵敏、柔韧等素质,培养时空感知等能力 | 第64-65页 |
·体操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和基本姿态训练 | 第65页 |
·基础训练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 第65-70页 |
·系统进行基本技术训练,熟练掌握先进“基础难度动作” | 第66-67页 |
·负荷安排循序渐进、留有余地,严格控制负荷量和负荷强度 | 第67-68页 |
·培养女子优美形态、节奏感和表现力,强化美的意识 | 第68-69页 |
·一般身体素质训练比例较高,培养竞技体操专门化感知觉 | 第69页 |
·培育现代训练理念和竞争意识,预测其转入专项训练的可能性 | 第69-70页 |
·专项提高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 第70-74页 |
·身体素质发展趋于专项化,着重提高专项竞技能力 | 第70-72页 |
·单个动作向联合及成套动作过渡,参加相应比赛,积累比赛经验 | 第72页 |
·培养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较高难度动作及潮流难度动作 | 第72-73页 |
·负荷逐年增加,但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 | 第73-74页 |
·最佳竞技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 第74-80页 |
·高标准完成成套动作,把握技术发展趋势,进行技术创新 | 第74-75页 |
·注重身心恢复措施、加强运动伤病预防与体能恢复 | 第75-76页 |
·培养坚强意志品质,提高心理稳定性与自我调控能力 | 第76-78页 |
·加强战术意识训练,提高实战能力及连续比赛能力 | 第78-79页 |
·女子运动员注意体重控制与形体保持 | 第79页 |
·强调负荷强度的增加,负荷呈波浪形,并保持明显节奏 | 第79-80页 |
·竞技保持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 第80-82页 |
·着重技术细节雕刻,加强成套动作的节奏与美感 | 第80-81页 |
·密切注意体操规则变化,调整心态,继续参赛 | 第81页 |
·解决好身体和技术训练的主要矛盾,提高综合竞技能力 | 第81页 |
·保持强度,明显减量,注意负荷强度的节奏变化 | 第81-82页 |
·加强教练员与运动员间的沟通,训练日趋个性化 | 第82页 |
·影响我国竞技体操运动员完成全程性多年训练的诸因素分析 | 第82-87页 |
·社会学因素分析 | 第83页 |
·训练学因素分析 | 第83-84页 |
·管理学因素分析 | 第84-85页 |
·训练体制分析 | 第85-87页 |
·心理学因素分析 | 第87页 |
·小结 | 第87页 |
4 结论与建议 | 第87-90页 |
·结论 | 第87-89页 |
·建议 | 第89-90页 |
5 致谢 | 第90-91页 |
6 参考文献 | 第91-95页 |
7 附件 | 第95-10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