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引言 | 第1-21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研究现状 | 第12-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12-15页 |
·国内研究现状、水平及发展趋势 | 第15-17页 |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7-19页 |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存在问题 | 第18-19页 |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8页 |
·山东金伯利岩研究存在的其他问题 | 第18-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9-21页 |
第二章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矿地质背景 | 第21-33页 |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8页 |
·概述 | 第21页 |
·地层 | 第21-23页 |
·构造 | 第23-27页 |
·褶皱构造 | 第24页 |
·断裂构造 | 第24-27页 |
·岩浆岩 | 第27-28页 |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28页 |
·莫霍面特征 | 第28页 |
·重磁场特征 | 第28页 |
·蒙阴金刚石矿床特征 | 第28-33页 |
·蒙阴金刚石矿矿区地质概况 | 第28页 |
·地层 | 第28-30页 |
·构造 | 第30-32页 |
·岩浆岩 | 第32-33页 |
第三章 金刚石矿床特征 | 第33-47页 |
·常马庄金伯利岩带 | 第34-39页 |
·胜利I 号岩管 | 第34-37页 |
·埠洼岩脉 | 第37页 |
·红旗14 号岩脉 | 第37-38页 |
·常马庄金伯利岩带小结 | 第38-39页 |
·西峪金伯利岩带 | 第39-45页 |
·金伯利岩岩管 | 第40-42页 |
·红旗33 号岩管 | 第40页 |
·红旗28 号岩管 | 第40页 |
·红旗32、8 号岩管 | 第40-41页 |
·红旗7、22、18 岩管 | 第41-42页 |
·红旗6 号岩管 | 第42页 |
·北西向金伯利岩带 | 第42-43页 |
·胜利IV 号岩体 | 第42页 |
·胜利 V 号岩体 | 第42页 |
·胜利23 号岩体 | 第42-43页 |
·西峪金伯利岩带小结 | 第43-45页 |
·坡里金伯利岩带 | 第45-47页 |
第四章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研究 | 第47-59页 |
·山东金伯利岩岩性 | 第47-52页 |
·山东金伯利岩岩相、岩石分类 | 第47页 |
·山东金伯利岩主要岩石类型 | 第47-52页 |
·山东金伯利岩化学成分 | 第52-55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形状 | 第55-56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含矿性 | 第56-57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排列状态 | 第57页 |
·小结 | 第57-59页 |
第五章 金伯利岩岩管形态及其周围围岩构造研究 | 第59-64页 |
·金伯利岩岩管形态 | 第59-61页 |
·金伯利岩岩管周围围岩构造研究 | 第61-63页 |
·金伯利岩岩管形成探讨 | 第63-64页 |
第六章 金刚石研究 | 第64-79页 |
·金刚石的晶体形态 | 第64-65页 |
·金刚石的晶面蚀象 | 第65页 |
·金刚石的完整程度 | 第65-66页 |
·金刚石的粒径 | 第66-68页 |
·金刚石的颜色 | 第68页 |
·金刚石的密度 | 第68页 |
·金刚石的碳同位素 | 第68-69页 |
·金刚石中的包裹体矿物 | 第69-73页 |
·金刚石的其他性质 | 第73页 |
·金刚石的分类 | 第73-74页 |
·其他 | 第74-79页 |
第七章 金伯利岩岩管及其围岩蚀变研究 | 第79-84页 |
·金伯利岩岩管的蚀变作用 | 第79-82页 |
·引爆期后冷凝热液蚀变作用 | 第79-81页 |
·金伯利岩岩管的接触交代作用 | 第81页 |
·金伯利岩岩管的风化作用 | 第81-82页 |
·金伯利岩岩管围岩蚀变作用及其蚀变岩石特征 | 第82-84页 |
第八章 金伯利岩岩管内深源捕虏体研究 | 第84-92页 |
·深源捕掳体的一般特征及分步概况 | 第84-85页 |
·深源捕掳体的岩石学特征 | 第85-88页 |
·纯橄榄岩类 | 第85-86页 |
·橄榄岩类 | 第86页 |
·榴辉岩类 | 第86-87页 |
·镁铝榴石团块 | 第87-88页 |
·深源捕掳体的矿物学特征 | 第88-92页 |
第九章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矿物研究 | 第92-107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矿物组合 | 第92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主要造岩矿物 | 第92-93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特征矿物 | 第93-102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特征矿物的指示判别 | 第102-107页 |
第十章 岩管内金伯利岩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特征 | 第107-118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微量元素特征 | 第107-111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稀土元素特征 | 第111-113页 |
·金伯利岩岩管内金伯利岩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113-118页 |
第十一章 金伯利岩的地球物理特征 | 第118-121页 |
·金伯利岩的磁性特征 | 第118-119页 |
·金伯利岩的电性特征 | 第119-120页 |
·金伯利岩的密度特征 | 第120-121页 |
第十二章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的成因模式 | 第121-135页 |
·各项研究小结 | 第121-124页 |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因研究结论 | 第124-125页 |
·山东金伯利岩岩管成因模式 | 第125-128页 |
·若干问题的讨论 | 第128-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张培强同志简历 | 第141-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