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16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模型研究及其波场模拟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第8-10页 |
·理论背景 | 第10-11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理论背景 | 第10页 |
·有限差分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 第10-11页 |
·论文工作内容和成果要点 | 第11-16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及其速度模型的建立 | 第11-12页 |
·地震波在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自由界面的散射 | 第12-13页 |
·地震波在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分界面的散射 | 第13页 |
·有限差分法地震波场数值模拟 | 第13-16页 |
第2章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及其速度模型 | 第16-38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速度模型的建立 | 第16-18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的相速度与地震波 | 第18-38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流体介质模型 | 第20-25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固体介质模型 | 第25-30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流体-固体介质模型 | 第30-38页 |
第3章 地震波在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自由界面的散射 | 第38-76页 |
·P 波在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自由界面的散射 | 第42-62页 |
·纵波和SV 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和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速度比的关系 | 第43-45页 |
·纵波和SV 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和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泊松比的关系 | 第45-48页 |
·纵波和SV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孔隙度和骨架速度比的关系 | 第48-56页 |
·纵波和SV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孔隙度和骨架泊松比的关系 | 第56-62页 |
·SV 横波在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自由界面的散射 | 第62-69页 |
·纵波和SV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和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速度比的关系 | 第63-66页 |
·纵波和SV波反射系数与入射角和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泊松比的关系 | 第66-68页 |
·SV 横波临界角入射情况 | 第68-69页 |
·瑞雷(Rayleigh)面波在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自由界面的散射 | 第69-76页 |
·利用速度平方比计算瑞雷波相速度 | 第71-72页 |
·利用泊松比计算瑞雷波相速度 | 第72-76页 |
第4章 地震波在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分界面的散射 | 第76-112页 |
·介质Ⅰ中P波入射时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 第80-97页 |
·P 波垂直即θ_p~D= 0 入射到界面时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 第82-83页 |
·P 波倾斜入射到界面时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 第83-97页 |
·P 入射波由波阻抗大的密介质向疏介质投射 | 第83-85页 |
·P 入射波由波阻抗小的疏介质向密介质投射 | 第85-87页 |
·P 波入射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模型 | 第87-97页 |
·介质Ⅰ中SV 波入射时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 第97-112页 |
·SV 波垂直即θ_S~D= 0 入射到界面时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 第98-99页 |
·SV 波倾斜入射到界面时的反射波和透射波 | 第99-112页 |
·SV 入射波由波阻抗大的密介质向疏介质投射 | 第99-101页 |
·SV 入射波由波阻抗小的疏介质向密介质投射 | 第101-103页 |
·SV 波入射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模型 | 第103-112页 |
第5章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的地震波场模拟 | 第112-136页 |
·震波场数值模拟有限差分法 | 第112-136页 |
·差分方程的建立 | 第112-114页 |
·规则网格的各向同性介质中的弹性波场数值模拟 | 第114-116页 |
·交错网格的差分格式建立 | 第116-117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o(Δt~2+ Δx~ 4 ) 的交错网格差分方程的建立 | 第117-121页 |
·o(Δt~2+ Δx~ 4 ) 的交错网格差分方程 | 第117-118页 |
·稳定性条件 | 第118-119页 |
·边界条件及角点处理 | 第119-121页 |
·震源 | 第121页 |
·组分型弹性孔隙介质波场数值模拟的实现 | 第121-136页 |
·波场快照 | 第121-124页 |
·炮集记录 | 第124-127页 |
·井中接收 | 第127-130页 |
·差异剖面 | 第130-131页 |
·其它模型 | 第131-136页 |
第6章 结论 | 第136-137页 |
致谢 | 第137-138页 |
参考文献 | 第138-140页 |
附录:个人简历 | 第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