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本课题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4页 |
第二章 IPv6 与P2P 的相关概念及特征介绍 | 第14-29页 |
·IPv6 技术分析 | 第14-18页 |
·IPv6 产生的原因 | 第14页 |
·IPv6 的特点 | 第14-16页 |
·IPv6 过渡技术 | 第16-18页 |
·P2P 技术分析 | 第18-22页 |
·P2P 技术概述 | 第18-19页 |
·P2P 的拓扑结构 | 第19-20页 |
·P2P 流量的特征 | 第20-21页 |
·P2P 在校园网中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P2P 常用协议介绍 | 第22-26页 |
·BitTorrent 协议介绍 | 第22-25页 |
·eMule 协议介绍 | 第25-26页 |
·P2P 流量控制技术及策略 | 第26-28页 |
·P2P 流量控制技术 | 第26-27页 |
·P2P 流量控制策略 | 第27-28页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第三章 P2P 流量识别方法及模型 | 第29-41页 |
·P2P 流量识别方法研究 | 第29-35页 |
·基于IP 地址的P2P 识别 | 第29页 |
·基于端口匹配的P2P 识别 | 第29-31页 |
·基于URL 的过滤方法 | 第31页 |
·基于流量特征统计的识别 | 第31页 |
·基于传输层特征的识别 | 第31-33页 |
·基于深度数据包扫描的识别 | 第33-35页 |
·基于会话的P2P 识别 | 第35页 |
·双向识别法 | 第35页 |
·P2P 流量识别模型及控制方案 | 第35-40页 |
·P2P 流量识别模型 | 第35-37页 |
·基于Windows 的流量控制原理 | 第37页 |
·NDIS 过滤数据包 | 第37-39页 |
·P2P 流量控制方案 | 第39-40页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四章 基于IPv6 的P2P 流量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实现 | 第41-63页 |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 第41-43页 |
·数据包采集模块的实现 | 第43-48页 |
·数据包封装格式 | 第43-44页 |
·WinPcap 捕获数据包流程 | 第44-48页 |
·IPv6 数据包识别模块的实现 | 第48-53页 |
·以太网数据帧分析 | 第48-49页 |
·网络层IP 数据报分析 | 第49-52页 |
·传输层报文段分析 | 第52-53页 |
·P2P 流量识别与分类模块的实现 | 第53-57页 |
·P2P 流量策略规则 | 第57-58页 |
·P2P 流量控制模块的实现 | 第58-60页 |
·系统运行效果图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3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性能分析 | 第63-69页 |
·系统测试环境 | 第63-64页 |
·系统性能测试 | 第64-67页 |
·P2P 流量识别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4-65页 |
·P2P 流量控制模型测试及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防火墙对P2P 流量的影响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六章 总结 | 第69-71页 |
·主要内容总结 | 第69页 |
·进一步展望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