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物入侵过程中的遗传变异(综述) | 第1-49页 |
·物种遗传多样性 | 第18-22页 |
·遗传多样性的概念及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遗传多样性的产生及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遗传标记 | 第20-22页 |
·植物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22-30页 |
·基于Southern杂交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 | 第22-23页 |
·基于PCR技术的分子标记 | 第23-28页 |
·基于DNA系列的分子标记 | 第28-29页 |
·几种类型的分子标记技术的简单比较 | 第29-30页 |
·分子标记技术在生物入侵研究中的应用 | 第30-33页 |
·ISSR标记及其在入侵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33-40页 |
·ISSR标记原理 | 第33-34页 |
·ISSR标记的优点与不足 | 第34-35页 |
·ISSR标记实验操作 | 第35-36页 |
·ISSR标记在入侵植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36-40页 |
·外来入侵杂草—紫茎泽兰的研究进展 | 第40-47页 |
·紫茎泽兰的分布范围及可能扩散的区域 | 第41-43页 |
·有利于紫茎泽兰入侵的生物学特性 | 第43-44页 |
·紫茎泽兰入侵扩张的化感作用 | 第44-45页 |
·紫茎泽兰的防治 | 第45-47页 |
·紫茎泽兰遗传多样性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7-49页 |
第二章 向日葵SSR引物在紫茎泽兰中的通用性研究 | 第49-6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0-55页 |
·基因组DNA的提取和纯化 | 第50-53页 |
·DNA浓度及纯度的检测 | 第53-54页 |
·向日葵SSR标记引物的获得 | 第54-55页 |
·SSR引物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第55页 |
·向日葵SSR引物在紫茎泽兰中的通用性 | 第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1页 |
·DNA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55-56页 |
·向日葵基因组DNA PCR反应条件的优化 | 第56-59页 |
·SSR引物在紫茎泽兰中的通用性 | 第59-60页 |
·引物ORS1015在紫茎泽兰DNA中扩增体系优化 | 第60-61页 |
·讨论 | 第61-63页 |
第三章 紫茎泽兰ISSR反应体系的优化与引物筛选 | 第63-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3-68页 |
·供试材料 | 第63页 |
·ISSR引物的设计与选择 | 第63-64页 |
·紫茎泽兰ISSR标记体系的建立 | 第64-66页 |
·紫茎泽兰ISSR标记体系的优化 | 第66-6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8-77页 |
·PCR各反应条件对紫茎泽兰ISSR-PCR扩增的影响 | 第68-73页 |
·紫茎泽兰ISSR标记的引物筛选 | 第73-77页 |
·讨论 | 第77-79页 |
第四章 紫茎泽兰遗传多态性的ISSR标记分析 | 第79-9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7页 |
·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 第79-81页 |
·不同地区紫茎泽兰样本的室内种群建立 | 第81-84页 |
·DNA提取 | 第84页 |
·ISSR-PCR扩增 | 第84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84-8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7-97页 |
·ISSR-PCR反应条件 | 第87页 |
·ISSR-PCR扩增模式及多态性水平 | 第87-91页 |
·ISSR-PCR聚类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 | 第91-97页 |
·讨论 | 第97-98页 |
第五章 紫茎泽兰叶绿体DNA多态性研究 | 第98-11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8-103页 |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 | 第99-100页 |
·引物来源 | 第100页 |
·紫茎泽兰叶绿体DNA PCR-RFLP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100-101页 |
·紫茎泽兰叶绿体DNA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101-103页 |
·扩增产物检测与酶切 | 第10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3-110页 |
·紫茎泽兰叶绿体DNA PCR反应体系的建立 | 第103-104页 |
·紫茎泽兰叶绿体DNA PCR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104-107页 |
·叶绿体DNA通用引物在紫茎泽兰中的扩增 | 第107-110页 |
·讨论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紫茎泽兰种群结构研究 | 第112-13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12-120页 |
·植物材料与DNA提取 | 第112-113页 |
·紫茎泽兰种群的ISSR-PCR扩增和电泳 | 第113页 |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第113-12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20-132页 |
·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多样性 | 第120-122页 |
·不同地区紫茎泽兰的种群结构 | 第122-126页 |
·不同海拔地区紫茎泽兰种群的遗传变异 | 第126-132页 |
·讨论 | 第132-136页 |
第七章 紫茎泽兰在中国的传播扩散模式推测 | 第136-14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36-137页 |
·聚类分析与入侵路径推测 | 第136页 |
·种群的地理隔离与蒙特尔检验 | 第136-1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37-141页 |
·中国紫茎泽兰种群的系统聚类与分布格局 | 第137-139页 |
·紫茎泽兰种群的地理隔离分析 | 第139-140页 |
·紫茎泽兰在我国的传播和扩散路径推测 | 第140-141页 |
·讨论 | 第141-142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2-145页 |
·结论 | 第142-143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3页 |
·展望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63页 |
致谢 | 第163-164页 |
个人简历 | 第164-166页 |
附录 | 第166-1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