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正当当事人的概念辨析 | 第10-16页 |
一、正当当事人的概念 | 第10-14页 |
(一) 正当当事人概念与当事人概念的关系 | 第12-13页 |
(二) 正当当事人概念与实体法的关系 | 第13页 |
(三) 正当当事人概念与诉讼实施权的关系 | 第13-14页 |
二、正当当事人与相关概念的辨识 | 第14-16页 |
(一) 正当当事人与当事人诉讼权利能力 | 第14-15页 |
(二) 正当当事人与本案适格 | 第15-16页 |
第二章 两大法系正当当事人的立法考察 | 第16-19页 |
一、大陆法系正当当事人的立法考察 | 第16-17页 |
二、英美法系正当当事人的立法考察 | 第17-19页 |
第三章 正当当事人理论的嬗变 | 第19-30页 |
一、正当当事人的传统理论——以管理权为基础的诉讼实施权 | 第19-21页 |
(一) 管理权与处分权的关系 | 第20-21页 |
(二) 管理权与诉讼实施权的关系 | 第21页 |
二、正当当事人理论的发展 | 第21-26页 |
(一) 纠纷管理权说 | 第23-24页 |
(二) 诉的利益说 | 第24-26页 |
三、欠缺正当当事人要件的诉讼后果 | 第26-30页 |
第四章 我国正当当事人现状考察 | 第30-35页 |
一、我国正当当事人的理论研究 | 第30-32页 |
(一) 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 | 第30-31页 |
(二) 我国正当当事人的研究现状 | 第31-32页 |
二、我国民事诉讼实务中的正当当事人 | 第32-35页 |
(一) 实体法律关系的主体 | 第32页 |
(二) 实体法律关系之外的第三人 | 第32-35页 |
第五章 对构建我国正当当事人理论的思考 | 第35-45页 |
一、我国确立正当当事人理论的意义 | 第35-36页 |
二、我国民事诉讼配套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 | 第36-45页 |
(一) 采用起诉登记程序,案件系属从当事人起诉开始 | 第36-37页 |
(二) 确立正当当事人的判断标准 | 第37-41页 |
(三) 对非正当当事人参诉的处理 | 第41-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