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绪言 | 第11-20页 |
第一章 晏子的家世与生平 | 第20-38页 |
第一节 晏子的家世 | 第20-25页 |
一、晏子祖籍 | 第20-22页 |
二、“晏”是以邑为氏 | 第22-23页 |
三、晏莱为晏婴之弟 | 第23-25页 |
第二节 晏子的生平 | 第25-31页 |
一、晏子生卒年 | 第25-26页 |
二、晏子生平经历 | 第26-31页 |
第三节 晏子的交游 | 第31-38页 |
一、晏子与孔子的交游 | 第31-33页 |
二、晏子与陈桓子的关系 | 第33-38页 |
第二章 《晏子春秋》概述 | 第38-48页 |
第一节 《晏子春秋》的著录和版本流传 | 第38-41页 |
第二节 《晏子春秋》的书名、篇名、标题 | 第41-48页 |
一、《晏子春秋》的书名、篇名 | 第41-42页 |
二、《晏子春秋》的标题 | 第42-48页 |
第三章 《晏子春秋》的材料来源(上) | 第48-95页 |
第一节 来自齐国史官的材料 | 第48-81页 |
一、被《左传》采用或与《左传》各有来源者 | 第48-70页 |
二、《晏子春秋》中其它可靠的记载 | 第70-81页 |
第二节 《晏子春秋》抄自各书的内容 | 第81-95页 |
一、非齐人所撰之内容 | 第81-84页 |
二、来自《左传》、《墨子》、《儒家者言》、《孟子》、《庄子》、《说苑杂事》、《礼记》等书之内容 | 第84-95页 |
第四章 《晏子春秋》的材料来源(下) | 第95-129页 |
第一节 传说故事 | 第95-115页 |
一、口头传说 | 第95-98页 |
二、移花接木的故事 | 第98-115页 |
第二节 编者的伪托 | 第115-126页 |
一、纯理论的内容 | 第115-124页 |
二、图解观念的故事 | 第124-126页 |
第三节 其它 | 第126-129页 |
第五章 《晏子春秋》成书过程及文体形成 | 第129-149页 |
第一节 杂纂与统编 | 第129-136页 |
一、杂纂而成的《晏子春秋》 | 第129-131页 |
二、《晏子春秋》的统编 | 第131-136页 |
第二节 《晏子春秋》的编者 | 第136-143页 |
一、关于《晏子春秋》编者的几种说法 | 第136-141页 |
二、淳于髡编撰的可能与不可能 | 第141-143页 |
第三节 《晏子春秋》传记体的形成 | 第143-149页 |
一、《晏子春秋》是《春秋》到《史记》的桥梁 | 第143-145页 |
二、从《春秋》到《晏子春秋》的变迁 | 第145-147页 |
三、《晏子春秋》不出自家传 | 第147-149页 |
第六章 《晏子春秋》的文学价值 | 第149-167页 |
第一节 《晏子春秋》与小说的关系 | 第149-151页 |
第二节 《晏子春秋》的结构优势 | 第151-156页 |
一、《晏子春秋》传记体的优势 | 第151-152页 |
二、“文短易工”的结构优势 | 第152-156页 |
第三节 《晏子春秋》中的三类代表作 | 第156-167页 |
一、俳优谐趣 | 第156-159页 |
二、士人笔墨 | 第159-162页 |
三、普通人心声 | 第162-16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7-174页 |
后记 | 第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