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1 前言 | 第11-25页 |
·国内外香蕉生产及常规选育种进展 | 第11-13页 |
·香蕉突变体育种 | 第13-16页 |
·香蕉突变体育种的局限性 | 第16-17页 |
·植物表皮毛发育 | 第17-18页 |
·分子标记技术与香蕉育种 | 第18-21页 |
·ISSR 与 SSR 技术 | 第18-19页 |
·AFLP 技术 | 第19-21页 |
·cDNA-AFLP 与功能基因表达 | 第21-23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3-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8页 |
·实验材料 | 第25页 |
·实验方法 | 第25-38页 |
·香蕉突变体的分离 | 第25-26页 |
·筛选方法 | 第25页 |
·香蕉组织培养条件 | 第25页 |
·香蕉离体快繁的过程 | 第25页 |
·香蕉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配方 | 第25-26页 |
·香蕉组培苗移栽及栽培 | 第26页 |
·突变体植株描述及综合评价 | 第26页 |
·植株描述 | 第26页 |
·果肉硬度和果皮厚度的测定 | 第26页 |
·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的测定 | 第26页 |
·矿质元素测定 | 第26页 |
·抗蓟马性状调查 | 第26页 |
·果实表皮形态观察 | 第26-27页 |
·电镜扫描 | 第26页 |
·数码体视镜观察 | 第26-27页 |
·石蜡切片与显微观察 | 第27页 |
·基因组 DNA 提取 | 第27-28页 |
·RNA 提取 | 第28页 |
·ISSR | 第28-29页 |
·优化后的 ISSR PCR 反应体系 | 第28页 |
·ISSR PCR 反应程序 | 第28-29页 |
·SSR | 第29页 |
·优化后的 SSR PCR 反应体系 | 第29页 |
·SSR PCR 反应程序 | 第29页 |
·AFLP | 第29-30页 |
·基因组 DNA 酶解 | 第29页 |
·酶解产物加接头 | 第29页 |
·预扩增 | 第29-30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30页 |
·cDNA-AFLP | 第30-34页 |
·mRNA 的分离 | 第30-31页 |
·cDNA 一链的合成 | 第31-32页 |
·双链cDNA 合成 | 第32页 |
·双链cDNA 酶解 | 第32-33页 |
·接头准备 | 第33页 |
·加接头 | 第33页 |
·预扩增 | 第33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33-34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34-35页 |
·安装电泳装置(BioRad) | 第34页 |
·制备6%凝胶溶液和灌胶 | 第34页 |
·安装测序胶 | 第34-35页 |
·上样和电泳 | 第35页 |
·聚丙烯酰胺凝胶染色 | 第35页 |
·目的片段的回收 | 第35页 |
·目的片段的克隆与序列测定 | 第35-37页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 | 第35-36页 |
·DNA 片段与 TA 克隆载体的连接 | 第36页 |
·连接产物转化大肠杆菌 | 第36页 |
·质粒的提取 | 第36-37页 |
·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7页 |
·序列测定 | 第37页 |
·核酸序列的分析 | 第37-38页 |
·DNA 序列分析 | 第37页 |
·cDNA 序列分析 | 第37-38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70页 |
·香蕉果皮带毛突变体的分离 | 第38页 |
·突变体植株描述及其综合评价 | 第38-45页 |
·突变体与“巴西”香蕉形态特征比较 | 第38-44页 |
·突变体与“巴西”香蕉果实品质的比较 | 第44-45页 |
·果肉糖酸含量、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 | 第44页 |
·矿质元素含量 | 第44-45页 |
·突变体表皮形态 | 第45-56页 |
·嵌合体表皮形态特征 | 第45页 |
·突变体不同部位幼果表皮形态特征 | 第45-49页 |
·突变体同一果实不同部位表皮毛的分布 | 第49-52页 |
·果皮带毛突变体与“巴西”中期和后期果实表皮形态比较 | 第52-53页 |
·突变体表皮毛的形态类型 | 第53-56页 |
·香蕉突变体和野生型 DNA 多态性分析 | 第56-65页 |
·突变体香蕉和“巴西”香蕉的 ISSR 分析 | 第56页 |
·突变体香蕉和“巴西”香蕉的 SSR 分析 | 第56-58页 |
·突变体香蕉和“巴西”香蕉的 AFLP 分析 | 第58-65页 |
·香蕉基因组 DNA 的制备 | 第58页 |
·DNA EcoRI/MseI 双酶解及接头的连接 | 第58-59页 |
·预扩增 | 第59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59-61页 |
·多态片段的回收、克隆 | 第61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61-62页 |
·AFLP 多态片段的序列定 | 第62-64页 |
·多态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64-65页 |
·香蕉突变体和野生型基因表达差异的分析 | 第65-70页 |
·总 RNA 提取和mRNA 的分离 | 第65-66页 |
·双链cDNA 合成 | 第66页 |
·cDNA-AFLP 分析 | 第66-68页 |
·差异片段的序列测定及分析 | 第68-70页 |
4 讨论 | 第70-78页 |
·植物嵌合体与新品种选育 | 第70页 |
·植物表皮毛的功能与作用 | 第70-72页 |
·分子标记技术与香蕉种质鉴定、分类 | 第72-73页 |
·植物遗传变异与基因表达分析 | 第73-78页 |
5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92页 |
缩略语表 | 第92-94页 |
附录 1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94-97页 |
附录 2 ISSR 引物序列 | 第97-98页 |
附录 3 SSR 引物序列 | 第98-99页 |
附录 4 香蕉 AFLP 和cDNA-AFLP 选择性扩增引物组合及扩增情况 | 第99-100页 |
附录 5 cDNA-AFLP 差异序列中具有同源基因的片段 | 第100-103页 |
博士期间相关的研究成果与发表论文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105-11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