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居住区规划论文

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研究

1 引言第1-10页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8页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思路和方法第8-9页
  1.2.1 论文研究的目的第8页
  1.2.2 论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8-9页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意义第9页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9页
  1.3.2 论文研究的意义第9页
 1.4 小结第9-10页
2 小城镇居住小区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第10-13页
 2.1 小城镇居住小区的现状第10-11页
  2.1.1 住宅建设由追求“量”的增加转变为对“质”的提高第10页
  2.1.2 居住小区规模扩大,设施配套有所提高第10页
  2.1.3 居住小区由自建为主向统一开发的方向发展第10页
  2.1.4 开始注重居住小区的规划水平与建设质量第10-11页
 2.2 小城镇居住小区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1-12页
  2.2.1 居住条件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欠发达地区居住条件落后第11页
  2.2.2 居住小区建设缺乏规划,功能不完善第11页
  2.2.3 公共服务设施薄弱,基础设施配套不足第11页
  2.2.4 公共绿地严重缺乏,环境质量差第11-12页
  2.2.5 公寓式住宅照搬大城市的模式,使用不方便第12页
 2.3 小结第12-13页
3 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的内涵第13-18页
 3.1 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的内涵及特征第13-14页
  3.1.1 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的内涵第13页
  3.1.2 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的特征第13-14页
 3.2 居住环境的组成第14-15页
  3.2.1 居住环境的组成要素第14页
  3.2.2 居住环境的组成内容第14-15页
 3.3 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第15-17页
  3.3.1 人的需求层次第15-16页
  3.3.2 居民对居住环境的基本需求第16-17页
 3.4 小结第17-18页
4 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研究第18-61页
 4.1 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任务及原则第18页
  4.1.1 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任务第18页
  4.1.2 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基本原则第18页
 4.2 居住小区住宅布置的规划研究第18-31页
  4.2.1 住宅布置的基本要求第19页
  4.2.2 小城镇居住小区住宅类型第19-20页
  4.2.3 住宅布置的基本形式第20-25页
  4.2.4 住宅建筑群体平面组合与空间形态第25-27页
  4.2.5 住宅布置中的日照通风第27-29页
  4.2.6 居住环境中的邻里关系第29-31页
 4.3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规划研究第31-34页
  4.3.1 小城镇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及问题第31页
  4.3.2 小城镇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特点第31-32页
  4.3.3 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建项目与指标体系第32-33页
  4.3.4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分级第33页
  4.3.5 居住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局第33-34页
 4.4 居住小区绿化系统的规划研究第34-46页
  4.4.1 居住小区绿化的功能第34-35页
  4.4.2 小城镇居住小区绿地的组成第35-36页
  4.4.3 居住小区绿地的规划设计第36-43页
  4.4.4 植物的配置第43-44页
  4.4.5 绿地景观空间环境的创造第44-46页
 4.5 居住小区道路系统的规划研究第46-52页
  4.5.1 居住小区道路的功能第46页
  4.5.2 居民出行方式的预测第46页
  4.5.3 居住小区的交通组织第46-50页
  4.5.4 居住小区的道路分级及规划布局第50-51页
  4.5.5 居住小区道路景观空间设计第51-52页
 4.6 居住小区户外空间的规划研究第52-60页
  4.6.1 户外空间的层次第52-55页
  4.6.2 户外空间的领域划分第55-56页
  4.6.3 消极空间与积极空间第56-57页
  4.6.4 儿童游戏场所的规划设计第57-58页
  4.6.5 老年人活动场所的规划设计第58-60页
 4.7 小结第60-61页
5 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的应用研究—山东省即墨市城西镇江南花园居住小区六期详细规划设计第61-68页
 5.1 现状概况第61页
 5.2 规划设计第61-62页
 5.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第62页
 5.4 规划成果第62-68页
6 小城镇居住小区环境规划研究成果及展望第68-72页
 6.1 研究成果第68-69页
 6.2 展望第69-70页
  6.2.1 居住设计“以人为本”第69页
  6.2.2 居住环境的整体性第69页
  6.2.3 居住建筑类型的多样性第69页
  6.2.4 居住生活的舒适性第69-70页
 6.3 小结第70-72页
参考文献第72-76页
作者简历第76-77页
致谢第77页

论文共7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论二审发回重审制度--从民事诉讼视角
下一篇:民事执行救济制度之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