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政治理论论文--其他政治理论问题论文--民主、人权、民权论文

人权与教育--人权视野中的教育问题探索

内容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引言第13-27页
 一、问题提出第13-17页
 二、文献综述第17-24页
 三、研究的问题与构想第24-27页
第一章 人权概述第27-47页
 一、人权的内涵第27-40页
  1. 人权之于人的意义第28-31页
  2. 自由、平等—人权的核心价值第31-37页
  3. 主体的普遍性—人权不移的属性第37-40页
 二、必须澄清的几种误读第40-47页
  1. 人权是一个谎言第40-41页
  2. 人权仅仅来源于人的社会性第41-43页
  3. 人权与中国传统文化存在根本冲突第43-44页
  4. 人权仅指法律性人权第44-47页
第二章 人权与教育的关系第47-63页
 一、教育是一项人权第47-48页
 二、教育可以提升人权第48-55页
  1. 教育的宣导性功能第48-53页
  2. 教育实现人权的功能第53-55页
 三、人权与教育同具“文化性格”第55-59页
  1. 人权主体与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一定文化中的存在第55-56页
  2. 文化传统对人权与教育有着一致的影响第56-57页
  3. 不同的文化属性对人权和教育的影响各不相同第57-59页
 四、人权、教育同受社会影响第59-63页
  1. 人权、教育与政治同构第59-61页
  2. 人权、教育与经济同构第61-63页
第三章 人权教育第63-87页
 一、人权教育的基本理念:历史的钩沉第63-75页
  1. 对弱势群体的关注:陶行知的实践第63-66页
  2. 追求平等的教育:孔子的探索第66-69页
  3. 对自由教育的追求:卢梭的信念第69-72页
  4. 崇尚民主的教育:杜威的实践第72-75页
 二、人权教育的内涵第75-82页
  1. 人权教育是为了“人”的教育第76-78页
  2. 人权教育是关于人应该享有的权利的启蒙教育第78-79页
  3. 人权教育是尊重人权的教育第79-81页
  4. 人权教育是通过教育活动实现人权理想的教育第81-82页
 三、人权教育的基本指向第82-87页
  1. 指向人权意识的普及与提高第82-84页
  2. 指向教育过程的合人权性第84-85页
  3. 指向人的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提升第85-87页
第四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上)第87-116页
 一、生第89-91页
  1. 毁灭的生灵:生命权的漠视者第89-90页
  2. 沉默的羔羊:权利意识沦丧的被压迫者第90-91页
 二、师与生第91-107页
  1. 作为物品的隐喻第92-94页
  2. 作为动物的隐喻第94-99页
  3. 作为机器的隐喻第99-105页
  4. 作为次等人的隐喻第105-107页
 三、校与生第107-116页
  1. 仪式的规训第107-108页
  2. 校规的失范第108-111页
  3. 时空的控制第111-113页
  4. 等级的谋划第113-116页
第五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现状审视(下)第116-128页
 一、城与乡第116-119页
 二、校与校第119-122页
 三、生与生第122-125页
 四、男与女第125-128页
第六章 教育中人权问题的归因分析第128-154页
 一、传统文化层面第128-132页
  1. 皇权至上造就了等级森严的政治文化第128-129页
  2. 伦理本位养成了权利意识缺乏的民族性格第129-130页
  3. 伦理思维的局限——主体性概念的缺席第130-132页
 二、制度层面第132-143页
  1. 意识形态规约的偏颇第133-138页
  2. 制度伦理性的缺失第138-142页
  3.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第142-143页
 三、教育观念层面第143-148页
  1. 教育就是“管教”第144页
  2. 教育就是赋予人谋生的本领第144-145页
  3. 教育应该产业化第145-148页
 四、进一步的追问:工具理性的膨胀第148-154页
  1. 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第148-150页
  2. 人成为社会“欲望”的工具第150-152页
  3. 教育研究走向工具主义第152-154页
第七章 人权教育的多维策略第154-190页
 一、他者的借鉴第154-160页
  1. 人权教育在美国第154-156页
  2. 人权教育在德奥第156-157页
  3. 人权教育在台湾第157-159页
  4. 共性的归纳第159-160页
 二、观念的变革第160-171页
  1. 主体观:追求人权主体的普遍性第160-162页
  2. 自由观:以谋求个性自由为核心第162-167页
  3. 平等观:力求平等与效率的统一第167-169页
  4. 道德观:“权利伦理”与“义务伦理”统一下的偏移第169-171页
 三、制度的创新第171-180页
  1. 制度的预期第171-173页
  2. 制度的回归第173-175页
  3. 制度的转换第175-176页
  4. 学校制度的建构第176-180页
 四、实践的转向第180-190页
  1. 重新厘定教育目的第180-184页
  2. 探索新的课堂教学策略第184-186页
  3. 正确发掘课程文本第186-187页
  4. 提升教师人权意识第187-190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190-200页
后记第200-201页

论文共20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隔物温和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
下一篇:功能配位聚合物和无机—有机杂化材料的合成、结构和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