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6页 |
·课题背景 | 第11-14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桥型方案的比选 | 第11-13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3-14页 |
·双塔斜拉桥的结构及受力特点 | 第14页 |
·斜拉桥的结构 | 第14页 |
·斜拉桥的受力特点 | 第14页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桥梁应力场的有限元原理 | 第16-24页 |
·静力场问题的有限元求解步骤 | 第16页 |
·静力场问题的有限元求解原理 | 第16-20页 |
·八节点六面体单元 | 第16-19页 |
·二十节点六面体单元 | 第19-20页 |
·CAE 技术及其应用 | 第20-21页 |
·CAE 的概念与分类 | 第20-21页 |
·CAE 软件的作用与发展趋势 | 第21页 |
·ANSYS 简介 | 第21-24页 |
·ANSYS 的模块组成 | 第21-23页 |
·ANSYS 的功能 | 第23-24页 |
第三章 苏通大桥工程概况 | 第24-31页 |
·苏通大桥建设条件 | 第24-25页 |
·苏通大桥主体结构构造 | 第25-28页 |
·总体 | 第25-26页 |
·主梁 | 第26-27页 |
·索塔 | 第27-28页 |
·斜拉索 | 第28页 |
·主要材料的性能与参数 | 第28-31页 |
·混凝土 | 第28页 |
·预应力钢绞线 | 第28页 |
·钢材 | 第28-31页 |
第四章 双塔斜拉桥主桥结构静力学有限元分析 | 第31-44页 |
·模型分析与简化 | 第31-32页 |
·模型分析 | 第31页 |
·主梁的简化 | 第31页 |
·斜拉索的简化 | 第31页 |
·索塔的简化 | 第31-32页 |
·模型建立 | 第32-34页 |
·索塔模型 | 第32页 |
·主梁模型 | 第32-33页 |
·拉索模型 | 第33-34页 |
·离散和加载 | 第34-36页 |
·离散 | 第34-35页 |
·约束 | 第35页 |
·加载 | 第35-36页 |
·结果处理与分析 | 第36-43页 |
·自重+恒载的组合作用 | 第36-39页 |
·自重+恒载+汽车载荷的组合作用 | 第39-43页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双塔斜拉桥结构动力学有限元理论 | 第44-49页 |
·模态分析基础 | 第44-46页 |
·连续系统的模态分析理论 | 第44-45页 |
·模态求解的近似方法 | 第45-46页 |
·模态分析在ANSYS 软件中的实现 | 第46-49页 |
·模态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46-47页 |
·模态提取的常用方法 | 第47-48页 |
·模态提取的其他方法 | 第48-49页 |
第六章 双塔斜拉桥结构动力学分析 | 第49-71页 |
·双塔斜拉桥两种方案动力特性分析 | 第49-68页 |
·动力计算模型 | 第49-50页 |
·两种方案的动力特性分析 | 第50-68页 |
·塔梁连接条件的动力分析 | 第68-69页 |
·塔梁连接条件的三种计算模式 | 第68页 |
·塔梁连接条件的三种计算模式的动力特性比较 | 第68-69页 |
·过渡墩和辅助墩形式的动力分析 | 第69-70页 |
·过渡墩和辅助墩形式的三种计算模式 | 第69页 |
·过渡墩和辅助墩形式的三种计算模式的动力特性比较分析 | 第69-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1-72页 |
·总结 | 第71页 |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