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2页 |
·FEEEP 系统协调发展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FEEEP 系统协调性研究产生的背景 | 第8-9页 |
·江苏省FEEEP 协调发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区域FEEEP 系统协调发展的科学内涵 | 第10-12页 |
·区域 | 第10页 |
·协调 | 第10-11页 |
·发展 | 第11-12页 |
第二章 FEEEP 系统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 第12-21页 |
·国外FEEEP 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国内FEEEP 协调发展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FEEEP 系统协调发展模型综述 | 第17-21页 |
·FEEEP 协调发展的多目标决策模型 | 第17-18页 |
·FEEEP 协调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 第18页 |
·FEEEP 协调发展的投入产出分析 | 第18-19页 |
·FEEEP 协调发展的灰色系统理论模型 | 第19-21页 |
第三章 江苏省FEEEP 系统协调发展的灰色关联度 | 第21-37页 |
·江苏省概况 | 第21-22页 |
·江苏FEEEP 指标体系构建 | 第22-23页 |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 第22页 |
·FEEEP 指标体系的结构 | 第22-23页 |
·灰色关联分析理论简述 | 第23-26页 |
·灰与白的辩证关系 | 第23页 |
·灰色关联分析的特点 | 第23-24页 |
·灰色关联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24-26页 |
·江苏FEEEP 系统协调度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26-37页 |
第四章 江苏省FEEEP 复合系统协调度分析 | 第37-43页 |
·区域 FEEEP 协调性的定义 | 第37页 |
·区域 FEEEP 协调性分析 | 第37-39页 |
·FEEEP 系统协调性指标的选择 | 第39页 |
·协调度的计算 | 第39-43页 |
第五章 对策与展望 | 第43-46页 |
·江苏省FEEEP 协调发展对策 | 第43-45页 |
·农业发展对策 | 第43页 |
·经济对策 | 第43-44页 |
·能源对策 | 第44页 |
·环境对策 | 第44页 |
·提高人口质量 | 第44-45页 |
·论文的不足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