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6页 |
·矿山机械概述及矿车的重要地位 | 第9-11页 |
·矿车研究对于矿井运输的意义 | 第11-12页 |
·矿车种类 | 第12-13页 |
·矿车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单侧曲轨自卸式矿车研究的必要性 | 第15-16页 |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小结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单侧曲轨自卸式矿车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第19-33页 |
·虚拟样机技术 | 第19-23页 |
·机械产品设计的主要过程 | 第19-20页 |
·虚拟样机技术的特点 | 第20-22页 |
·虚拟样机技术的应用 | 第22-23页 |
·矿车虚拟样机实体模型的建立 | 第23-27页 |
·单侧曲轨式矿车模型的建立 | 第23页 |
·轨道的选用 | 第23-24页 |
·零部件的实体设计 | 第24-26页 |
·碰钩和挂钩系统 | 第26页 |
·推杆装置 | 第26-27页 |
·自由度的计算 | 第27-28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28-31页 |
·等效力与等效力矩 | 第29页 |
·质心及转动惯量的确定 | 第29-30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30-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单侧曲轨自卸式矿车的理论分析及曲轨曲线研究 | 第33-49页 |
·单侧自卸式矿车的工作原理及现有不足 | 第33-34页 |
·矿车卸载静力学分析及稳定性校核 | 第34-36页 |
·矿车卸载静力学分析 | 第34-35页 |
·矿车的稳定性校核 | 第35-36页 |
·曲轨曲线的理论分析 | 第36-46页 |
·柱面抛物曲线 | 第38-40页 |
·柱面余弦曲线 | 第40-42页 |
·空间螺旋线 | 第42-44页 |
·矿车在进入曲轨卸载段前的运动分析 | 第44-46页 |
·小结 | 第46-49页 |
第四章 矿车的动力学研究 | 第49-69页 |
·矿车系统的动力学概述及理论 | 第49-53页 |
·矿车系统的多刚体动力学概述 | 第49-51页 |
·矿车系统的多刚体动力学理论 | 第51-53页 |
·矿车系统的多刚体动力学分析 | 第53-60页 |
·矿车系统的运动学分析 | 第53-58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8-59页 |
·系统所受的完整约束 | 第59页 |
·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 第59-60页 |
·重车卸载时的理论分析 | 第60-67页 |
·单侧曲轨自卸式矿车的卸载过程 | 第60页 |
·载荷的瞬时质量、质心位置、转动惯量以及反推力 | 第60-66页 |
·重车各刚体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 第66-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第五章 矿车的运动学仿真及分析 | 第69-83页 |
·矿车的运动学模型的建立 | 第69-77页 |
·矿车系统的组成 | 第69-70页 |
·矿车系统的坐标确定 | 第70-71页 |
·矿车系统的多刚体自由度 | 第71-72页 |
·机械动力学仿真基础 | 第72-74页 |
·导入矿车的CAD模型建立构件 | 第74页 |
·编辑矿车系统的构件 | 第74-75页 |
·修改矿车系统的构件外观和质量信息 | 第75页 |
·添加约束 | 第75-77页 |
·施加载荷 | 第77页 |
·矿车的运动学仿真 | 第77-82页 |
·空车时曲轨的受力情况 | 第78页 |
·空车时车箱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 第78-80页 |
·重车时曲轨的受力情况 | 第80-81页 |
·重车时车箱的角速度及角加速度 | 第81-82页 |
·小结 | 第82-83页 |
第六章 论文结论及展望 | 第83-85页 |
·论文结论 | 第83页 |
·研究展望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附录A:本人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