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引言 | 第7页 |
| 一、多重信念的聚合——意识内蕴剖析 | 第7-28页 |
| (一) 灵与志的撞击 | 第8-12页 |
| (二) 中国的荒原意识 | 第12-16页 |
| (三) 早慧的生命意识 | 第16-22页 |
| (四) 受折磨又折磨人的自省意识 | 第22-25页 |
| (五) 涅槃后的反抗绝望 | 第25-28页 |
| 二、植根于现实的中国式现代主义艺术 | 第28-41页 |
| (一) “新诗戏剧化”——张力之美 | 第28-30页 |
| (二) “感性与知性”融合的诗学实践 | 第30-33页 |
| (三) “非诗意”的阐释者 | 第33-37页 |
| (四) 放逐传统诗歌语言之后 | 第37-41页 |
| 三、诗思、诗艺溯源 | 第41-48页 |
| (一) 民族苦难的时代和个人际遇铸就“这一个” | 第41-43页 |
| (二) 承续“五四”诗歌的创新传统 | 第43-45页 |
| (三) 西方现代主义诗学对穆旦创作的影响 | 第45-48页 |
| 结语 | 第48-49页 |
| 注释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 致 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