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5页 |
| ·引言 | 第7页 |
| ·地震震害的启示 | 第7-9页 |
|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第9-24页 |
| ·基于力的设计方法 | 第9-13页 |
| ·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 | 第13-24页 |
| ·本文所进行的工作内容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基于力的设计方法 | 第25-68页 |
| ·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 第26-27页 |
| ·柱网及层高 | 第26页 |
| ·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 | 第26页 |
| ·梁、柱截面尺寸的初步确定 | 第26-27页 |
|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 第27页 |
| ·重力荷载及水平荷载计算 | 第27-35页 |
| ·重力荷载计算 | 第27-28页 |
| ·风荷载计算 | 第28-29页 |
|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 第29-35页 |
|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 第35-37页 |
|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 第35-36页 |
|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位移计算 | 第36-37页 |
|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 第37-39页 |
| ·计算简图及荷载计算 | 第37-38页 |
|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计算 | 第38页 |
| ·活荷载的不利布置及梁支座负弯矩调幅 | 第38-39页 |
| ·框架梁柱内力组合 | 第39-44页 |
| ·结构的抗震等级 | 第39-40页 |
| ·框架梁内力组合 | 第40-44页 |
| ·构件设计及构造措施 | 第44-51页 |
| ·一般原则 | 第44-46页 |
| ·框架梁 | 第46-47页 |
| ·框架柱 | 第47-49页 |
| ·框架梁柱节点 | 第49-51页 |
| ·弹塑性变形验算 | 第51-56页 |
| ·框架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计算 | 第51-53页 |
| ·弹塑性变形验算步骤 | 第53-56页 |
| ·算例及其分析 | 第56-68页 |
| ·重力荷载计算 | 第57-60页 |
| ·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 第60页 |
| ·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 第60-65页 |
| ·内力组合 | 第65-66页 |
| ·截面设计 | 第66页 |
| ·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验算 | 第66-68页 |
| 第三章 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68-87页 |
| ·框架结构的性能水平(Performance level)及其量化 | 第68-69页 |
| ·框架结构的侧移模式 | 第69-70页 |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等效参数 | 第70-73页 |
| ·目标位移及位移反应谱 | 第73-76页 |
| ·目标位移的确定 | 第73页 |
| ·位移反应谱 | 第73-76页 |
| ·结构非线性地震响应的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分析) | 第76-78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用途 | 第76-77页 |
| ·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的步骤 | 第77-78页 |
| ·算例及其分析 | 第78-87页 |
| ·算例 | 第78-86页 |
| ·算例分析 | 第86-87页 |
| 第四章 基于力的设计方法与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的比较 | 第87-90页 |
| ·设计方法的比较 | 第87-89页 |
| ·建筑物抗震设防目标的比较 | 第87页 |
|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比较 | 第87-88页 |
| ·抗震构造措施的比较 | 第88-89页 |
| ·计算结果的比较 | 第89-90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