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0-30页 |
|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在研究植物逆境胁迫中的应用 | 第10-12页 |
| ·叶绿素荧光的基本概念 | 第11-12页 |
| ·叶绿素荧光检测技术在水分胁迫中的应用 | 第12-16页 |
| ·水分胁迫对小麦叶绿体膜系统和光合机构的损伤作用 | 第12-13页 |
| ·抗旱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光合机构对水分胁迫的的反应差异 | 第13-14页 |
| ·光系统Ⅱ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 第14-16页 |
| ·水分胁迫与冬小麦根源信号 | 第16-24页 |
| ·小麦根系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 ·根源信号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 ·关于作物水分竞争机制与生长冗余研究 | 第24-30页 |
| ·作物个体竞争与种群竞争机制 | 第24-25页 |
| ·高产育种与理想株型 | 第25-26页 |
| ·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育种的方向 | 第26-27页 |
| ·关于作物生长冗余的讨论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水分胁迫和种植模式对小麦叶绿素荧光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30-3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第30页 |
|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第30-31页 |
| ·叶片净光合速率测定 | 第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 ·不同水分处理及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花期Fm、Fo 和Fv 的变化 | 第31-32页 |
| ·不同水分处理及不同种植模式下小麦Fv/Fm 和Fv/Fo 的变化 | 第32-33页 |
| ·不同水分处理及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qP 和qN 的变化 | 第33-34页 |
| ·不同水分处理及不同种植方式下小麦Pn、Cs、Tr 和WUE 的变化 | 第34页 |
| ·讨论 | 第34-36页 |
| 第三章 不同栽培模式与水分处理对小麦根源信号及产量的影响 | 第36-4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6-37页 |
| ·材料和处理 | 第36-37页 |
|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及水分处理下可蒸发土壤含水量的变化 | 第37-39页 |
| ·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单叶水分利用效率 | 第39-41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及水分处理对植物水分状况影响 | 第41-42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及水分处量对根源信号与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 第42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及水分处理各品种的耐旱性比较 | 第42-43页 |
| ·不同种植模式及水分处理对小麦生物量及产量影响 | 第43页 |
| ·讨论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水分胁迫与不同种植模式对小麦竞争能力、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 | 第45-5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5-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45页 |
| ·盆栽试验设计 | 第45页 |
| ·水分处理 | 第45-46页 |
|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4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6-51页 |
| ·水分胁迫与种植模式对两个小麦品种千粒重等农艺性状的影响 | 第46-47页 |
| ·水分胁迫与种植模式下两个小麦品种耗水量及产量的变化 | 第47-49页 |
| ·不同水分处理及种植模式下两冬小麦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第49页 |
| ·不同水分处理及种植模式对两个冬小麦品种根冠比及收获指数的影响 | 第49-50页 |
| ·不同水分处理与种植模式对小麦干旱敏感指数的影响 | 第50-51页 |
| ·讨论 | 第51-53页 |
| ·两小麦品种之间的水分消耗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 | 第51页 |
| ·水分胁迫与不同种植模式下两个品种之间的籽粒产量与竞争能力 | 第51-52页 |
| ·关于收获指数与干旱敏感指数 | 第52页 |
| ·关于生长冗余与产量 | 第52-53页 |
| ·小结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作者简介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