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6页 |
|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相关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 ·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6页 |
| 第二章 网络服务质量研究 | 第16-24页 |
| ·因特网面临的挑战 | 第16-17页 |
| ·IPoverATM技术 | 第17-18页 |
| ·多协议标记交换MPLS和流量工程TE | 第18-19页 |
| ·TE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4页 |
| ·基于度量的流量工程 | 第19-20页 |
| ·IP/ATM叠加模型 | 第20-21页 |
| ·MPLS实现流量工程 | 第21-24页 |
| 第三章 解决校园网络服务质量问题方案的研究 | 第24-39页 |
| ·综合服务 | 第25-28页 |
| ·综合服务概述 | 第25-26页 |
| ·综合服务体系结构 | 第26-27页 |
| ·综合服务模型优缺点 | 第27-28页 |
| ·区分服务 | 第28-36页 |
| ·区分服务概述 | 第28页 |
| ·区分服务体系结构 | 第28-32页 |
| ·区分服务中分类和调节机制 | 第32-33页 |
| ·区分服务排队优先级 | 第33-35页 |
| ·区分服务优缺点 | 第35-36页 |
| ·校园网QoS的实现方案 | 第36-39页 |
| ·单一的802.1P方案 | 第36页 |
| ·差别服务结合资源预留协议的方案 | 第36-37页 |
| ·第二层与第三层相结合的MPLS方案 | 第37-39页 |
| 第四章 多协议标签交换技术MPLS的研究 | 第39-60页 |
| ·MPLS技术 | 第39页 |
| ·MPLS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概念 | 第39-45页 |
| ·MPLS工作过程 | 第45-46页 |
| ·MPLS的特点及应用 | 第46-47页 |
| ·流量工程概述 | 第47-49页 |
| ·流量工程性能目标 | 第48页 |
| ·流量工程的处理过程 | 第48-49页 |
| ·流量工程实现模型的研究 | 第49-51页 |
| ·面向无连接的 TE模型 | 第49-50页 |
| ·面向连接的 TE模型 | 第50-51页 |
| ·MPLS流量工程的组成部件 | 第51-57页 |
| ·信令协议 | 第51-55页 |
| ·基于约束的路由(Constraint-based Routing,CBR) | 第55-56页 |
| ·增强链路状态IGPs | 第56-57页 |
| ·MPLS的TE实现模型 | 第57-59页 |
| ·流量工程总结 | 第59-60页 |
| 第五章 网络模拟研究环境的构建 | 第60-73页 |
| ·网络模拟环境的选择 | 第60-61页 |
| ·OPNET Modeler网络模拟环境 | 第61-65页 |
| ·OPNET仿真技术及建立流量的几种方法研究 | 第65-68页 |
| ·OPNET中几种不同的仿真技术 | 第65-66页 |
| ·OPNET中流模拟的方法 | 第66-68页 |
| ·OPNET设计和仿真网络过程研究 | 第68-70页 |
| ·基于校园网络的MPLS实现模型 | 第70-73页 |
| ·下一代校园网网络设计目标 | 第70页 |
| ·基于MPLS的校园网络方案 | 第70-73页 |
| 第六章 校园网络模型仿真和分析 | 第73-85页 |
| ·区分服务和多协议标记交换 | 第73-74页 |
| ·综合服务质量模型的研究 | 第74-77页 |
| ·OPNET网络模拟环境的安装和配置 | 第77-80页 |
| ·OPNET网络模拟环境的安装 | 第77-78页 |
| ·OPNET Modeler环境变量的设置 | 第78-80页 |
| ·区分服务结合多协议标记交换的仿真研究 | 第80-84页 |
| ·网络拓扑及配置 | 第81-82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82-84页 |
| ·小结 | 第84-85页 |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5-88页 |
| ·工作总结 | 第85-86页 |
| ·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附录 | 第92-93页 |
| 致谢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