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1-5页 |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5-41页 |
·中国的城市生活垃圾 | 第15-17页 |
·垃圾渗滤液产生及其特点 | 第17-22页 |
·垃圾渗滤液的产生 | 第17-18页 |
·垃圾渗滤液的水质特征 | 第18-20页 |
·垃圾渗滤液的主要污染物 | 第20-21页 |
·垃圾渗滤液的污染问题 | 第21-22页 |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内容 | 第22-25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 | 第24页 |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垃圾渗滤液的物化处理技术发展 | 第25-41页 |
·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技术概况 | 第25-27页 |
·垃圾渗滤液的物化处理 | 第27-39页 |
·垃圾渗滤液物化处理技术的分析与讨论 | 第39-41页 |
第2章 试验方法与设备 | 第41-49页 |
·试验对象 | 第41-43页 |
·渗滤液原水水质分析 | 第41-42页 |
·渗滤液生化后水质分析与处理对象 | 第42-43页 |
·水质分析方法与设备 | 第43-45页 |
·试验工艺方法与设备 | 第45-49页 |
第3章 垃圾焚烧厂渗滤液混凝过程研究 | 第49-78页 |
·焚烧厂渗滤液 UASB—SHARON出水水质分析 | 第49-51页 |
·单种混凝剂试验研究 | 第51-61页 |
·单种混凝剂筛选 | 第51-52页 |
·混凝剂投加量影响 | 第52-53页 |
·pH值影响 | 第53-54页 |
·搅拌速率影响 | 第54-55页 |
·搅拌时间影响 | 第55-57页 |
·有机物去除效果的二维数学模型建立 | 第57-60页 |
·不同混凝剂投加量对电动性影响比较 | 第60-61页 |
·组合混凝剂初步筛选 | 第61-62页 |
·组合混凝剂试验研究 | 第62-76页 |
·PAFC投加量影响 | 第62-63页 |
·AS投加量影响 | 第63页 |
·pH值影响 | 第63-64页 |
·搅拌速率影响 | 第64页 |
·搅拌时间影响 | 第64页 |
·投加顺序影响 | 第64-65页 |
·加药份数影响 | 第65-66页 |
·进水COD影响 | 第66页 |
·经济技术指标分析 | 第66-67页 |
·有机物去除效果的三维数学模式建立 | 第67-69页 |
·渗滤液pH值对电动性和有机物去除率影响 | 第69页 |
·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布特征 | 第69-71页 |
·凝胶色谱分析 | 第71-73页 |
·混凝处理 GC-MS分析 | 第73-74页 |
·透射电镜扫描及混凝机理分析 | 第74-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4章 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电解处理试验研究 | 第78-108页 |
·深度处理工艺筛选 | 第78-80页 |
·吸附试验 | 第78-79页 |
·微电解试验 | 第79-80页 |
·电解试验 | 第80页 |
·电解对有机物的处理研究 | 第80-90页 |
·正交试验 | 第81-83页 |
·电解时间影响及反应动力学分析 | 第83页 |
·电流影响 | 第83-84页 |
·初始pH值影响 | 第84页 |
·进水 COD值影响 | 第84-85页 |
·氯离子浓度影响 | 第85页 |
·温度影响 | 第85页 |
·极间距影响 | 第85-86页 |
·极水比影响 | 第86页 |
·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86-90页 |
·电解过程中氨氮的降解规律研究 | 第90-97页 |
·电解时间影响 | 第90-91页 |
·电流密度影响 | 第91-92页 |
·初始pH值影响 | 第92页 |
·进水NH3-N浓度影响 | 第92-93页 |
·极间距影响 | 第93-94页 |
·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94-96页 |
·含氮化合物的降解 | 第96-97页 |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分析 | 第97-98页 |
·凝胶色谱分析 | 第98-100页 |
·电极 XRD和 SEM分析 | 第100-102页 |
·GC-MS分析 | 第102-103页 |
·电解机理分析 | 第103-106页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第5章 垃圾焚烧厂渗滤液电解芬顿试验研究 | 第108-129页 |
·电解芬顿正交试验 | 第108-110页 |
·电解芬顿法降解有机物的单因素影响 | 第110-112页 |
·电解时间影响 | 第110页 |
·电流密度影响 | 第110-111页 |
·初始pH值影响 | 第111页 |
·进水COD值影响 | 第111-112页 |
·极间距影响 | 第112页 |
·有机物降解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12-116页 |
·电解芬顿反应中的氨氮降解研究 | 第116-121页 |
·电解时间影响 | 第116页 |
·电流密度影响 | 第116-117页 |
·初始 pH值影响 | 第117-118页 |
·进水NH_3-N值影响 | 第118页 |
·极间距影响 | 第118-119页 |
·氨氮降解反应动力学模型建立 | 第119-121页 |
·有机物分子量分布特征分析 | 第121-123页 |
·凝胶色谱分析 | 第123-124页 |
·GC-MS分析 | 第124-126页 |
·电解芬顿与电解处理效果比较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6章 动态模型仿真系统的建立 | 第129-142页 |
·水处理模型仿真进展 | 第129-130页 |
·动态模型仿真系统运行环境 | 第130-132页 |
·软件运行环境 | 第130页 |
·系统软件设计思想 | 第130-131页 |
·软件运行所需资料 | 第131页 |
·系统功能简介 | 第131页 |
·模型软件结构与功能 | 第131-132页 |
·软件界面与仿真功能 | 第132-141页 |
·本章小结 | 第141-142页 |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42-145页 |
·结论 | 第142-144页 |
·混凝处理 | 第142-143页 |
·电解深度处理 | 第143页 |
·电解芬顿深度处理 | 第143-144页 |
·组合工艺动态仿真系统 | 第144页 |
·建议 | 第144-145页 |
结语及致谢 | 第145-146页 |
参考文献 | 第146-157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