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结构抗震设计的发展过程 | 第11-12页 |
| ·Pushover抗震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高层建筑与地基基础共同作用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本文进行的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 第2章 静力非线性(pushover)分析理论 | 第16-23页 |
| ·引言 | 第16页 |
| ·Pushover分析的基本假定及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 ·基本假定 | 第16页 |
| ·基本思路 | 第16-17页 |
| ·能力谱方法概述 | 第17-23页 |
| ·基底剪力—顶点位移曲线的求取 | 第18页 |
| ·能力谱的建立 | 第18-19页 |
| ·需求谱的转换 | 第19-20页 |
| ·性能点的确定 | 第20-21页 |
| ·UBC规范反应谱与中国规范反应谱相关参数转换 | 第21-23页 |
| 第3章 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 | 第23-44页 |
| ·Pushover分析方法在SAP2000中的实现 | 第23-28页 |
| ·SAP2000软件介绍 | 第23-24页 |
| ·Pushover分析步骤 | 第24-25页 |
| ·框架塑性铰的定义和设置 | 第25-26页 |
| ·侧向加载模式 | 第26-27页 |
| ·SAP2000中的荷载控制 | 第27-28页 |
| ·框架结构的Pushover分析实例 | 第28-44页 |
| ·工程概况 | 第28-29页 |
| ·固结于地基的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 | 第29-42页 |
| ·固结于地基的框架结构Pushover分析总结 | 第42-44页 |
| 第4章 考虑桩—土—上部结构共同作用 #35pushover分析 | 第44-90页 |
| ·共同作用分析理论 | 第44-51页 |
| ·引言 | 第44页 |
| ·共同作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 第44-45页 |
| ·共同作用机理 | 第45-46页 |
| ·共同作用分析方法简介 | 第46-47页 |
| ·基于Winkler地基模型的反力系数法 | 第47-51页 |
| ·相互作用体系Pushover分析实例 | 第51-64页 |
| ·两种体系在性能点处基底剪力(V)—顶点位移(D)分析 | 第53-54页 |
| ·共同作用体系性能点处塑性铰分布 | 第54-60页 |
| ·两种体系性能点处层间位移 | 第60-61页 |
| ·两种体系性能点处上部结构受力状况 | 第61-64页 |
| ·共同作用体系和基础固结体系的静力非线性对比分析总结 | 第64页 |
| ·共同作用体系静力非线性分析与时程分析比较 | 第64-71页 |
| ·地震波选取及相关参数确定 | 第64-66页 |
| ·共同作用体系静力非线性分析与时程分析比较 | 第66-70页 |
| ·两种方法分析共同作用体系总结 | 第70-71页 |
| ·共同作用体系相关参数影响分析 | 第71-90页 |
| ·上部结构刚度对桩受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 ·不同土层分布对体系受力的影响 | 第73-79页 |
| ·桩长对上部结构受力的影响 | 第79-82页 |
| ·桩截面尺寸对上部结构受力的影响 | 第82-87页 |
| ·共同作用体系相关参数影响分析总结 | 第87-90页 |
| 致谢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