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6页 |
1 稻瘟病的一般知识 | 第12-18页 |
·稻瘟病的生活史 | 第12-13页 |
·越冬与初浸染源 | 第12页 |
·病菌浸染过程 | 第12-13页 |
·稻瘟病的外部特征及其类型 | 第13-14页 |
·稻瘟病的外部特征 | 第13页 |
·稻瘟病的类型 | 第13-14页 |
·稻瘟病的发生与流行 | 第14-16页 |
·稻瘟病的致病机理 | 第16页 |
·稻瘟病的抗药性 | 第16-18页 |
·稻瘟病菌产生抗性的药剂种类及地区 | 第16-17页 |
·稻瘟病的抗药性机制 | 第17-18页 |
2 产生农用抗生素的链霉菌 | 第18-23页 |
·不同地区链霉菌的分布 | 第18-19页 |
·农用抗生素的产生菌 | 第19-20页 |
·农用抗生素对病原菌的作用机理 | 第20-23页 |
·作用于病原菌细胞壁 | 第20页 |
·作用于菌体细胞膜 | 第20-21页 |
·作用于蛋白质、核酸合成系统 | 第21页 |
·作用于能量代谢系统 | 第21-22页 |
·作用于细胞分裂 | 第22页 |
·提高植物的抗病力 | 第22页 |
·作用于菌丝、孢子和原生质体 | 第22-23页 |
·农用抗生素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23页 |
·农用抗生素的稳定性不高 | 第23页 |
·农用抗生素产生菌产素水平较低 | 第23页 |
·对人畜和寄主植物的毒性较大 | 第23页 |
3.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现状与展望 | 第23-26页 |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现状 | 第23-24页 |
·微生物品种资源的收集和开发 | 第23-24页 |
·新的农用抗生素的发现 | 第24页 |
·对现有抗生素进行改造 | 第24页 |
·农用抗生素的开发的趋势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烬灰吸水链霉菌变异菌株的产生 | 第26-3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6-27页 |
·供试拮抗菌株和病原菌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页 |
·物理诱变 | 第26页 |
·化学诱变 | 第26-27页 |
·复合诱变 | 第27页 |
·各处理产生的菌落的初筛与复筛 | 第27页 |
·各入选处理菌落的纯化 | 第27页 |
·各入选菌落抑菌效果的比较 | 第27页 |
·统计分析方法 | 第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31页 |
·三种诱变方式的突变率及其突变类型和差异显著性分析 | 第27-29页 |
·各处理对病原菌的抑制效果比较 | 第29-31页 |
3 讨论 | 第31-33页 |
第三章 D-2变异菌株防治稻瘟病的田间实验 | 第33-39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3页 |
·材料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3-38页 |
·不同处理对稻瘟病的防治效果 | 第33-36页 |
·方差分析 | 第36-38页 |
3 讨论 | 第38-39页 |
第四章 D-2变异菌株的生物学活性测定 | 第39-47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材料 | 第39页 |
·方法 | 第39-40页 |
·培养基种类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39页 |
·供氧条件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39-40页 |
·PH值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温度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培养时间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4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5页 |
·培养基种类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供氧条件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41-42页 |
·PH值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42-43页 |
·温度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43-44页 |
·培养时间对生物学活性及其拮抗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3 讨论 | 第45-47页 |
第五章 变异菌株对稻瘟病菌丝致畸作用的细胞学观察 | 第47-5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7-48页 |
·材料 | 第47页 |
·方法 | 第47-48页 |
·稻瘟病菌的培养 | 第47页 |
·稻瘟病菌的处理 | 第47页 |
·稻瘟病菌丝的细胞学观察 | 第47-4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8-50页 |
·各个处理对稻瘟病抑制作用的比较 | 第48页 |
·各个处理对稻瘟病菌丝作用的细胞学观察比较 | 第48-50页 |
3 讨论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和交流的论文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