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 | 第2-3页 |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6页 |
·选题背景 | 第10页 |
·国内外lucc发展 | 第10-11页 |
·新疆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4-16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6-20页 |
·地理位置 | 第16页 |
·区划与地形地貌 | 第16-17页 |
·研究区气候特征 | 第17页 |
·植被情况 | 第17-18页 |
·人口民族 | 第18页 |
·自然资源 | 第18-20页 |
·水资源 | 第18页 |
·农业资源 | 第18-19页 |
·森林资源 | 第19页 |
·土壤资源 | 第19页 |
·矿产资源 | 第19页 |
·旅游资源 | 第19-20页 |
3 遥感影像的处理 | 第20-32页 |
·遥感影像的波段选择与分析 | 第20-22页 |
·研究区遥感图像校正 | 第22-25页 |
·遥感影像的辐射校正 | 第22-23页 |
·遥感影像的几何校正 | 第23-25页 |
·遥感影像的季相模拟 | 第25-27页 |
·分类方法与分类系统 | 第27-29页 |
·分类方法 | 第27-28页 |
·分类系统 | 第28-29页 |
·光谱角分类结果 | 第29-31页 |
·分类结果评价 | 第31-32页 |
4 于田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 第32-42页 |
·于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图谱模型 | 第32页 |
·图谱模型的基本概念 | 第32页 |
·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图谱模型的构建 | 第32页 |
·于田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图谱分析 | 第32-41页 |
·土地利用变化定量分析方法 | 第32-33页 |
·1989-1999年于田绿洲转移矩阵分析 | 第33-35页 |
·1999-2002年于田绿洲转移矩阵分析 | 第35-36页 |
·1989-2002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过程 | 第36-38页 |
·1989-1999-2002三时期动态变化图谱分析 | 第38-41页 |
·小结 | 第41-42页 |
5 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景观生态评价 | 第42-54页 |
·景观格局分析的指标体系 | 第42-47页 |
·景观斑块类型 | 第42页 |
·景观生态格局的分析指标 | 第42-46页 |
·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 | 第46-47页 |
·于田绿洲 LUCC 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47-53页 |
·类型水平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47-52页 |
·景观水平的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 第52-53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6“冷岛”效应 | 第54-61页 |
·归一化陆面温度的计算 | 第54-57页 |
·大气校正法 | 第54-55页 |
·单窗算法 | 第55页 |
·普适性单通道算法 | 第55页 |
·NLST的计算方法 | 第55-57页 |
·绿洲冷岛比例指数的构建与评价 | 第57-58页 |
·温度场空间分析 | 第58-59页 |
·原因分析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于田绿洲“冷岛”效应强度减弱 | 第60页 |
·相对于整个“绿洲冷岛”,于田绿洲县中心的相对“热岛”强度和范围在扩大 | 第60-61页 |
7 结论、不足与建议 | 第61-64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62页 |
·建议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8页 |
致谢 | 第68页 |